法鼓山聖嚴法師日前圓寂,他的遺體荼毗後,今天以不建墳塚、不立碑石、不封不樹、不留記號的方式,把骨灰值存在臺北縣金山生命園區。這種在人死亡後,不在我們有限的地球上佔有空間,讓人的軀體在失去生命後,如凋花落葉般回歸自然,化為塵土的「自然葬」方式,為吾等眾生展示了一切空無的禪理,也為臺灣自然葬的推動,做出示範與大貢獻。
自然葬是近幾年來,人們基於環境保護的理念,所積極推動的現代葬式。未來臺灣民眾若能接受這一觀念做法,屆時臺灣僅需要幾座公園般的美麗墓園和幾處海域,就可以千秋萬世讓所有的人或樹葬、或花葬、或草原葬、或海葬…,依每個人的喜好,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回歸大自然。而其他現有的墓園、寶塔,或是公墓、亂葬崗都會消失不見,全都變成有效的土地資源,留給我們後代子孫無窮利用。
據內政部統計,臺灣目前公墓土地共有9600公頃,靈骨塔406座。在土地相當有限的臺灣,其實這是一種嚴重的土地資源浪費。若長此以往,臺灣終有一天會被墓園、寶塔填滿?!
然而自然葬這種把遺體或骨灰從此「化為塵土」或「回歸自然」的做法,與臺灣傳統喪葬要建墳立碑,要有具象形體來祭拜的觀念差距太大,許多人仍無法接受。尤其部分高官富賈,競相以高墳大塚為傲,一個人的墳墓動輒以百畝千坪計,咸認這是顯耀身分地位,庇蔭子孫的光榮事。殊不知古今多少王侯顯貴,他們耗資費時,營造地宮大墓,而今安在?漢唐盛世諸帝王,是中國墓園陵寢最大最堅固者,但誰又能倖免於後代的盜掘而暴屍?更甭論其他人只落得荒煙蔓草,黃土一堆了。試問,今天的墳塚寶塔,千百年後豈仍長存?
冷看古人費心盡力,遺體骨骸仍是不免要化為塵土,回歸自然,不如現今就放開胸懷,讓自己的形體,隨著生命的消逝而安返大塊存有,又何須汲汲於遺體殘骸的恆久保存。
況且,人的價值豈是從屍骨是否長存來衡量?聖嚴法師有形的軀體雖然化為塵土,但是他的生命貢獻與精神價值,卻是長久恆留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