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各縣市 火化場 合法禮儀社 合法墓園寶塔 合法生前契約
粉絲團
銀髮生死教育
兒童死亡教育
生死教育
那要怎麼辦
喪葬禮俗
寵物天堂
性別平等
殯葬自主
多元尊重
臨終處理
身後事
遺囑/繼承
預約葬禮
臨終關懷
生前契約
喪禮流程
悲傷輔導
慎終追遠
名人說生死
生死文選
好書共享
生死教育短片
電影分享
殯葬文書
喪葬費用
禮儀用品
消費權益
墓園/寶塔
殯葬革新
死亡藝術
環保自然葬
產業動態
禮儀公司
殯儀館
禮儀師
喪禮證照考試
專訪演講
殯葬新聞
殯葬論壇
殯葬政策

 

和百位老人談身後事(中)/郭慧娟

 

談完一般的死亡觀念後,接著我和台下的長輩們談到「現代善終觀念」。我告訴台下百位專心聆聽的老人家們,我們的老祖宗說,「既壽且富,耄耋之年,壽終正寢」就是最好的善終了。也就是從前的人認為:活得很久,還要富有,生命最後,在子孫的環伺陪伴下,死在自己家中的正廳,就是最有福份、最美好的人生ending了。換句話說,傳統的「善終」觀念,認為死得其所,死得不痛苦,最好是自然老死,就是最好的善終(意即「好死」)。

 

可是,這樣的「善終」,終究只能做為人生結局的「理想」標準。理想性高,實現性卻低。現代人有可能活得長壽,卻不一定能都富有,活得久卻難免病痛,積德做善事沒有問題,要「壽終正寢」(現在很多是在醫院死亡)也不太容易了。

 

傳統很多死亡觀念,雖然都有其時代背景和思想,但是,隨著時代的改變和社會的變遷,如果沒有適度的調整想法和做法,難免會與現實格格不入,不符合現代需求,也容易造成許多生死遺憾。

 

我們傳統一般忌諱談死亡,人生病了,就盡量不要談到「死」,因為談「死」不吉利、不吉祥。可是,實際上,人老了就是會生病,生病後隨著體力衰竭,隨著病症加重,就是得面臨死亡這件事,任何人都不能倖免,不是嗎?當生命中必須一段時間與疾病共處,必須面對死亡時,卻都不能談,不能分享和細訴其中甘苦和問題,豈非人生一大憾事?

 

我環視了一下台下的長輩們,再委婉的告訴他們:當我們年輕從學校畢業時,我們會和同學們一起辦個畢業旅行,以表示依依不捨;會慎重的邀請老師們一起吃謝師宴,以表達對老師的教育之恩;也會隆重地舉辦和參加畢業典禮,公告周知我們畢業了,將踏入人生另一個旅程;更會和許多親友討論畢業後如何謀職、找工作,希望得到更多的肯定和支持。人生的重要階段,我們不是都慎重其事的計劃東、計劃西,以便可以更順利的走下去?可是,面對人生最後一件最重要的事「死亡」,我們竟然是默默無語,不跟家人談,不能說出來,沒有任何計劃和安排,甚至是被禁忌著不能想,最後什麼東西都沒有留下,真的是「默默」的走了,留下來的是什麼?就只有「遺憾」,不是嗎?

 

從學校畢業,是學習上的暫告一段落,人生中途的一個轉運站;可是「死亡」卻是我們在這個世上、這個身分、這個人生的最後一個重要「道別」,也是我們一世又一世靈魂和生命旅途中的「轉運站」。這個生命的畢業典禮絕對會比從學校畢業,還更重要,還有更多人需要感恩、道別,以及還有更多情需要規劃和安排。可是,我們卻經常什麼都沒說,什麼都沒做,什麼都沒安排,就這樣走了。這不是很奇怪嗎?

 

我接著說:仔細去想,傳統對死亡的觀念和想法,其實是不實際的、不勇於面對的、不理性的、不是正向的生命態度。因為我們無法和子孫們好好談論生病這件事,也不肯和子孫交代死亡前後自己的想法和希望做法,所以,很多子孫在我們身後大打官司、爭吵不休;很多子孫在我們走了以後,感到悲傷和遺憾;很多子孫在我們過世之後,不知道該怎麼幫我們辦後事;很多子孫沒有辦法清清楚楚的知道我們想要什麼。缺乏溝通、沒有交代、不知所措、空留遺恨這不就是我們大部分人的死亡面對和態度?

 

我舉了一個例子。有一位老先生,他有四個孩子,生前和長子一起住,臨終生病時曾向大兒子稍微交代身後想骨灰灑海,但大兒子當時沒有好好和父親談,覺得談身後事忌諱,結果父親過世後,所有孩子都回來了,除了長子外,其餘人都反對海葬,因為他們對海葬有顧慮,父親生前也沒有好好交代,生病時講的話可能是隨口說說,無法算數的。結果,孩子們最後還是共同決定,把老人家的骨灰放到納骨塔。之後,這長子又覺心中不安,未依父親交代處理,遂央請殯葬業者將骨灰取出灑海,以對過世父親有所交代。

 

這個案例不正是最好的例子?這老父親究竟是什麼想法,欠缺正式且明確的一個交代,孩子們感到模擬兩可。如果我們自己沒有清楚的交代和囑咐,任何事可能都無法按照我們想的完成,不但自己希望的後事沒有辦好,還可能造成孩子或子孫們的困擾和遺憾。而這困擾和遺憾可大可小。我們每個人不都希望了無遺憾的向這個世界揮手道別,但如果沒有處理好、安排好,不僅自己不能好好道別,還造成子孫們的爭吵和困擾,這絕不是我們所樂見的。不是嗎?

 

我又接著說,面對死亡,如果能和家人很清楚的溝通,很明白的交代,對自己和子孫,絕對都有很正面的幫助。舉例來說,如果我們交代子孫,自己生病以後,一旦無法救治了,就不要再做無謂急救,孩子們就知道該怎麼做對我們最有利的醫療處置;如果我們想好身後事要怎麼辦,清楚的寫下來或囑咐,子孫們就不會不知所措,或用他們自己想要的方式去做,他們一定會依照我們想要的方式去籌辦喪事;如果我們能把財產做一番規劃和安排,孩子們以後就比較不會為了財產鬧得不愉快。

 

而除了死亡後的事外,在年老、臨終或死亡前,我們也還有很多事可以做。我們想完成的事,我們可以在人生「畢業」前盡一切力量去完成;我們想要感謝的人,可以當面或打個電話向他感恩;我們曾經愧對的人或事,也可以想辦法表達歉意或進行彌補;我們曾經想做而沒做的事,也可以利用時間去做;我們想和家人說的話,也可以盡情表達…。(本文作者郭慧娟101.11.02受邀前往台中市政府對百位老人演講「身後事,我做』」演講內容全文)

 
用LINE傳送






















◆首例3D複製死者手指紋解鎖手機
◆美國太空葬實錄
◆一個婚禮一個葬禮同場辦彌撒


COPYRIGHT 2009‧本站所有圖文皆受著作權法所保護‧轉載請註明出處
E-MAIL:service@sycy.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