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咖啡館」活動緣起
「死亡咖啡館」這個活動最早起源於英國,早在2010年11月,活動發起人Jon Underwood因十分關注生死議題,某天在翻閱英國獨立報(Independent newspaper)時,閱讀到一篇由Bernard Crettaz所撰寫,有關人們對死亡態度的相關報導後,啟發了他邀請親友共同探討死亡的理念,之後,「死亡咖啡館」的舉辦構想便由此誕生。
Jon Underwood的第一場「死亡咖啡館」,是在他自己的家裡舉辦的。他邀請了幾位親朋好友,以輕鬆、自然的方式聚在一起聊生死,成員們毫無禁忌,沒有避諱,用一種健康、正面的態度談論有關生命和死亡的話題。同樣參與活動時任心理治療師的Jon Underwood的媽媽Sue Barsky Reid,在參與活動後啟發了自我對死亡的更深層想法,自此給予Jon Underwood更多、更具體的建議,這樣的理念便開始獲得各地人們的響應與發揚。
截至目前為止,「死亡咖啡館」已經舉辦的國家包括有澳大利亞、奧地利、加拿大、丹麥、法國、德國、希臘、香港、愛爾蘭、意大利、荷蘭、紐西蘭、挪威、波蘭、新加坡、瑞典、英國、美國及香港、北京。全世界已舉辦675場。
依Jon Underwood的理念,「死亡咖啡館」的舉辦,參加者只要對死亡議題有興趣、不避諱即可參加。只要有關死亡議題即可,沒有特別限制。多久辦一次死亡咖啡館,答案是沒有一定的,只要覺得時間對了,就可以舉辦。至於活動時間,通常大約兩小時,過程要輕鬆、愉悅。舉辦「死亡咖啡館」活動,選擇一個輕鬆、舒服的場所。「死亡咖啡館」並不侷限於特定場合,可以是某人的住家、咖啡廳、茶館、餐廳、辦公室…等等。除了死亡的議題也可以討論較輕鬆的話題,分享美食,因為透過美食分享,可以增進人們之間的溝通。
注意事項
①活動建議不要帶有商業色彩。
②活動當中應避免任何危險行為造成參加者不悅或傷害。
③活動過程及討論內容具體細節部分若有涉及個人隱私不宜隨意散播。
活動目的
台灣近年來大力推動生死教育,國人對死亡已有不同於以往的觀念和態度,也較願以開放的胸懷來談論死亡和面對死亡。
具體的作法如:內政部制定《殯葬管理條例》、編撰《現代國民喪禮─殯葬自主‧慎終追遠》專書,宣導「殯葬自主、性別平等、多元尊重」之現代喪禮核心價值,致力推動殯葬改革;立法院亦制定《安寧緩和醫療條例》,宣導人們對生命和死亡的尊重及尊嚴。
本活動主辦單位《臺灣殯葬資訊網》亦自民國98年起,提供國人有關臨終、死亡、殯葬、禮儀與生死議題等國內外最新、最豐富、最詳盡的資訊。說明傳統喪葬禮儀的文化內涵與意義,介紹現代生命禮儀的觀念和做法,幫助國人泰然面對自己或親人生命的終點,圓滿處理身後事,並且尊重生命,瞭解生命的價值與意義。
國人向來避諱死亡,而「死亡咖啡館」以輕鬆、愉悅方式談論生死,能有助於國人用正向態度面對死亡,因此特提出此計劃,希望藉由系列的活動,讓更多民眾正面面對死亡、接受死亡,讓生命更有尊嚴、更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