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有150多年歷史,被稱為「番仔墓」的淡水外僑墓園,每隔一段時間就會有外籍人士前去掃墓,帶頭的竟是加拿大駐台外交官馬凱琳(Kathleen Mackay),她因不忍見到客死異鄉的外籍人士沒身在荒蕪的墓園中,才想要守護他們,讓其安息。
1860年淡水開港通商,許多外國人都在此地傳教、居住,在過世之後因沒錢運回故土,就擇地埋葬,形成墓園。墓園裡埋葬有吳威廉牧師(Rev.William Gauld,1892-1923)及受劉銘傳聘請來臺監造砲台的德國設計師包恩士(Lieut Max E.Hecht)等著名人士,共有76座墳墓,11國外籍人士長眠於此。
這座墓園從1870年起,原由英國領事館負責管理,後來就由加拿大商會接手認養。為讓同胞及其他客死異鄉的外國人有一個乾淨、幽雅的墓園長眠,加拿大商會經常動員在臺外僑前往整理墓園,包括加拿大代表馬凱琳也常和家人、朋友一起拔草、擦拭墓碑,因此才會有民眾常常看到一群外籍人士在掃墓。
加拿大商會表示,這些年以來已經投入新臺幣上百萬元修繕墓園,而且在堅持不用除草劑下,必須經常用人力去維護環境。為了能夠讓這些早期來臺的外籍人士有個安息地,加拿大商會計劃發起慈善募款,希望讓這珍貴的臺灣歷史不會被遺忘。
《臺灣殯葬資訊網》103/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