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進行方式
(一)很輕鬆、很自在的談話聚會。
(二)活動過程和內容,談及之議題,沒有預設立場,也沒有一定的結論
或標準答案。
(三)發言方式:
●請先舉手上的cue板,就可以「坐著」發言。
●不論成員說話的內容是否贊同,都請耐心傾聽,並且同理。
●主持人有時會提問,若是成員間互相聊天時,若不想回答也沒關係,不
用勉強。
●若談到一些話題心中突有感觸,請大家不要太在意或不好意思,也可以
先到旁邊讓情緒穩定一下。
●因場地緣故,中場會有休息、上洗手間的時間,以免走來走去影響或中
斷談話。
全場活動報導
臺灣第一場「死亡咖啡館」活動已於103年10月24日(五)下午3點到6點在台中市叛逆因子咖啡館圓滿結束。26位來自各地的民眾聚在咖啡廳內,一起喝著咖啡、紅茶,吃著鬆餅、三明治,用輕鬆、自在、坦然的態度聊生死,分享自己從小到大的生命經驗,對於能參與臺灣第一場的死亡咖啡館活動,大家都覺得很開心、很棒!
國人向來忌諱死亡議題,很多人及家庭都盡量避談跟死亡有關的事,但生死本是自然循環之道,所有人都無可避免,越是禁忌或迴避,一旦面臨反倒更添悲傷和無措。為正向推展死亡教育,向來致力提升國內殯葬文化的「臺灣殯葬資訊網」,決定呼應英國「死亡咖啡館」活動,接力於臺灣舉辦。
一開始計劃舉辦這個活動時,我們也很擔心國人禁忌談死,沒想到活動消息一出,民眾報名出乎意料踴躍。第一場活動報名限25人,5天內即額滿,部分民眾因活動時間非周休二日無法參加,紛紛希望下一場能安排在假日,另外也有住在北部、南部的民眾詢問是否會在各地舉辦。
一位報名此活動的民眾表示,會報名這個活動,主要是自己曾有連續喪親經驗,那種悲痛無法言喻,也無人可談,我們的家庭和週遭環境,無人願意談死亡這件事,但事實上,沒有人能夠避免。這個活動提供一個可以輕鬆、自在談生說死的機會,真的很棒,所以一知道趕快報名參加。
另一位報名者則說,她是醫護人員,雖然工作難免接觸死亡,但能這樣暢談死亡的機會還真不多,醫護人員一直被教導要「救活」病人,但生命不免有終結的時刻,如何坦然接受死亡、面對死亡,真是一件很重要的課題。
雖然名為「死亡咖啡館」,但其實活動並不侷限於特定場合,可以是某人的住家、咖啡廳、茶館、餐廳、辦公室…等等。除了死亡的議題,也可以討論較輕鬆的話題,分享美食,因為透過美食分享,可以增進人們之間的溝通。
至於活動內容可以討論些什麼,議題其實很廣泛,包括:一般對死亡的禁忌與恐懼、第一次想到死亡是什麼時候、國內家庭及學校的死亡教育問題、死亡對我們的衝擊與震撼、面對死亡的經驗、當死亡靠近時─臨終關懷與問題、身後事的面對和處理、如何走出喪親悲傷、為死亡做好準備、可不可以預約喪禮、死後的世界─你相信死後有靈魂嗎、當毛孩寶貝(飼養寵物)離開我們時……,以及如何活在當下等等,參加者都可以盡情表達自己的感受與看法,不會有制式的答案或標準內容。
第一場活動當天,報名者紛紛於下午2點半報到、點餐,雖然大家都不認識,但很快的就互相聊了起來。這次報名參加的民眾,有的從屏東來,有的從台北來,也有的從彰化等各地趕來台中,有的是老師,有的是公務員(排休假參加),也有診所負責人、大學生、家庭主婦、上班族、廣播電台工作人員以及殯葬從業人員等。
活動開始短片欣賞
為了讓大家心情沈澱下來,聚焦在本次活動議題上,活動一開始大家便一同欣賞一段12分鐘的小短片,短片內容有三段,提出了人們面對死亡的心態、喪親的悲傷和臨終遺憾。
第一段提到人對於死亡這件事似乎不容易做好準備,即使知道親人已經到了末期,心情還是起伏很大,除非心理做好準備,否則很難坦然面對。提醒大家思考:這輩子你第一次想到死亡是什麼時候?當時發生了什麼事情?讓你對死亡產生什麼想法?你曾經經歷跟死亡有關的事件嗎?當時的你有什麼感覺?死亡帶給你、我怎樣的衝擊和震撼?而面對死亡,誰又能做好準備……
第二段提到,當死亡真的到來時,悲傷很快地就籠罩著我們,沒有預告,沒有喘息的時間,面對悲傷我們究竟該如何自處?幾乎大部分的人都是孤寂無助的走過無數悲傷的白天晝夜,獨自體味「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淒涼」的滋味。只有走過悲傷,才知「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第三段則提醒:每個人都知道也都會說:人要活在當下,可是,生活中總有很多事牽絆著我們。忙!忙!忙!是我們怕面對生死的最大藉口。你可曾想過:如果你只能活到明天,你這輩子到底值不值?你還有什麼事沒有完成?你又錯過了什麼事?國外有一位護士針對1000位臨終病人進行調查,發現大部分的臨終病人,在生命盡頭最後悔的五件事是……1. 我希望當初我有勇氣過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而不是別人希望我過的生活。2. 我希望當初我沒有花這麼多精力在工作上。3. 我希望當初我能有勇氣表達我的感受。4. 我希望當初我能和朋友保持聯系。5. 我希望當初我能讓自己活過開心點。
引言人開場
看完影片後,引言人開場,大家便開始聊了起來。
引言人臺灣殯葬資訊網主筆郭慧娟說,生死是很個人的事,套用禪門的說法,就是「個人吃飯個人飽,個人生死個人了」。每一個人的生死大事,只能自己承擔、自己覺悟、自己面對,任何他人都無法代勞,生死的功課必須自己親身完成。
我國傳統儒、道、墨、法、佛等家思想體系,對於死亡觀念,都各有精闢且智慧的面對態度。但這些死亡智慧卻沒有在我們當今的社會體系中被有效且正確的發揮及宣揚。在當今社會中,人們多避諱死亡,而避諱死亡源於恐懼死亡,視死亡為一種禁忌,人們在生活中避聽、拒看,更避談死亡,視死亡為惡事。如此循環形成我們社會的一種普世死亡態度和觀念。
但自人類有歷史以來,人們的死亡態度演變過程概分為:①馴服的死亡;②我的死亡③你的死亡;④禁忌的死亡四個階段。只有一開始的階段大約長達千年之久,人們認為死亡是一件很自然的事,用坦然的態度面對死亡,無論大人小孩都能以平常心面對,甚至不認識的人也會自然的關懷和接受。但到了現代,科技越發達,人類越進步,卻將死亡與恐懼和忌諱畫上等號,人們無法面臨死亡,沒有勇氣面對臨終,害怕死神降臨,認為死亡是不幸和災厄。
這也是今天,我們要舉辦這一個活動的目的和意義。透過這個活動,希望大家能坦然、自在的暢談死亡,講開來、聊出來其實也是一種療癒。
現場大家的分享與回饋
有人分享自己家人瀕臨死亡的經驗,以及家人對死亡的感受;有老師指出我們的教育對死亡一直是避諱、負面,並且不願教導民眾坦然面對死亡,實在可惜;有人分享自己前陣子身體不好,醫生說有危險性,自己對死亡恐懼的心情;也有人面臨長輩重病,兄弟姊妹一直在溝通如何陪伴長輩度過生命的末期,報名活動,期待大家能分享自己的經驗,給她更多更好的建議。
除了面臨生死問題,也有不少參加民眾談到身後事的處理問題。有的談到會和家人談身後事如何處理;有人提及喪禮和死亡的問題;也有殯葬從業人員以其職業談面對生死的種種感觸。
原本「死亡咖啡館」活動預計從3點開始到5點,但大家發言十分踴躍,談到快6點了仍欲罷不能,很多參加者表達參加今天這個活動的感動心情。「能和大家坦然的談死亡,真好!」「我沒想到會有這麼特別的活動,能參加真棒!」「這是我這輩子很難忘的一天。」「謝謝主辦單位,我很開心!」「活動服務人員很親切,感覺很不錯!」「謝謝大家,我特地從屏東來的。」
「死亡咖啡館」糾眾 自在談生死
自由時報 – 2014年10月25日 上午6:10
〔自由時報記者張菁雅/台中報導〕源自英國的「死亡咖啡館」活動流傳到台灣,台灣殯葬資訊網昨日舉辦第一場「死亡咖啡館」,廿多人吃著下午茶,拋開禁忌,討論死亡的種種話題,也提醒彼此珍惜現在的每一刻。
台灣殯葬資訊網表示,全球第一場「死亡咖啡館」是二○一一年九月,在發起人Jon Underwood家中舉行,他因十分關注生死議題,啟發了邀請親友共同探討死亡的理念,之後開始獲得各地民眾的響應與發揚。目前全球已舉辦一千二百一十四場,台灣是第一場。
台灣殯葬資訊網昨天在台中美術園道一家咖啡館舉辦第一場「死亡咖啡館」活動,參加者喝咖啡、吃鬆餅,看似輕鬆、平常的下午茶,談話內容卻圍繞的死亡。參加者年齡從廿多歲至五十多歲,女性佔多數。
廿多歲的莊先生表示,小時候因為功課不好,壓力大到想自殺,有一次夢到死亡,被嚇醒後,對死亡感到害怕,從此決定面對現實。
陳小姐表示,自己有連續喪親經驗,那種悲痛無法言喻,但在親友間都避諱討論死亡,透過這次活動,她可以抒發壓抑很久的心情。
另一名參加者是醫護人員,她說,工作常接觸死亡,醫護人員常被要求一定要救活病人,但生命都有結束的時候,和大家暢談死亡後,未來面對病人及家屬,必要時或許可以透過分享,減輕其痛苦。
這次活動開放報名五天即額滿,台灣殯葬資訊網預計明年再舉辦十二場「死亡咖啡館」,全部免費報名。主辦單位也說,活動不侷限特定場合,可以是住家、咖啡館、餐廳、辦公室等。
【更新】聊死亡的咖啡 喝起來是什麼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