樹葬骨灰分解問題持續受到關注,台灣環保自然葬協會昨天邀集土壤專家、微生物學者與殯葬業界召開「骨灰如何有效分解交流研討會」,從骨灰成分、土壤、微生物及殯葬實務等多方面討論,尋求較為可行的骨灰埋藏方式,解決目前樹葬骨灰難化困境。
由台灣環保自然葬協會與南華大學生死學系、中興大學土壤環境科學系、臺灣殯葬資訊網合辦的「骨灰如何有效分解交流研討會」,昨天下午在中興大學農業暨自然資源學院10樓會議室舉行,中興大學土壤環境科學系主任黃裕銘教授、沈佛亭教授、樹德科大陳立夫教授,以及來自全國各地環保自然葬主管機關代表、高雄及臺中市動保處代表、殯葬禮儀服務業者及關注環保議題人士、民眾等一百多人參與。
台灣環保自然葬協會理事長郭慧娟表示,環保葬的骨灰分解狀況,攸關葬區能否如預期地適時重覆使用。她期盼透過各領域的專業,集思廣益,找出最好、最有效、最貼近需求的分解方式。
臺中市生命禮儀管理處處長陳志銘先就目前國內樹葬骨灰處理方式進行說明與示範,並分享目前掌握骨灰分解之狀況。接著原艾國際股份有限公司蔡宜廷先生根據國內外骨灰相關研究報告,說明骨灰的內容成分。中興大學土壤環境科學系系主任黃裕銘教授則就樹葬骨灰的溶化與分解問題,從學理上提出可能的解決方法。另外,嘉圓滿股份有限公司蘇正仁先生則分享他服務的改良式骨灰處理案例。
中興大學黃裕銘教授指出,各葬區宜事先多評估葬區土壤土質,溼度太高、黏性過高的土質較不適宜骨灰分解,建議以較鬆砂土為佳。而植物根系或土壤微生物產生的有機酸可以降低土壤對磷的吸附及溶解難溶的磷酸鈣、磷酸鐵、磷酸鋁以促進土壤磷的移動及生物有效性,因此他也建議可混入有機材料,利用有機材料使原土壤中的微生物,特別是溶磷菌生長進而溶解磷酸鈣。對於樹葬區多種植豆科植物,或根系多、生長快速的植物,例如田菁、玫瑰花等,都能有助骨灰有效分解。
而臺中市生管處長陳志銘則說,臺中是民眾對樹葬接受度高,目前平均每月都有80-100件樹葬申請,增設樹葬園區需求提高,臺中市今年將於大雅生命藝術館旁及神岡崇璞園旁,再增設2座樹葬園區,並以公園景觀的設計理念,提供民眾優良的治喪場所。
沈佛亭教授與陳立夫教授也從微生物專家立場,對樹葬骨灰的分解表示意見,並提供專業的建議。
台灣環保自然葬協會則展示打破挖穴式骨灰埋藏方式,嘗試以較大面積分層堆疊處理方式,將樹葉、骨灰、花瓣、土壤混入溶磷菌後層層堆疊,提出可能有效分解骨灰的構想。
《臺灣殯葬資訊網》106/0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