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安寧療護的病人過世後,家屬後續的哀傷問題也是安寧工作的一環,為讓關懷不中斷,衛福部南投醫院試辦小規模「遺族哀傷轉銜關懷」機制,針對哀傷高風險的安寧家屬,由社工及心理諮商師進駐到社區接立關懷,成功讓原本不願面對母親死亡的小男孩,提筆寫一封「給媽媽的信」,訴說對母親的愛與思念。
南投醫院放射腫瘤科主任翁益強說,許多家屬看著最愛的人死亡會捨不得,哀傷期短則半年,長則數年,有的家屬哀傷太嚴重,有必要轉介精神科協助,也有人沒有掉眼淚看似堅強,「但不代表他就走出親人死亡的傷痛。」
臺大醫院緩和醫療病房主任姚建安也指出,家屬的哀傷撫慰雖是醫院安寧團隊工作一環,但通常在病人往生後中斷。以臺大為例,會透過慰問電話或醫院活動追蹤至少一年,但囿於無健保給付及安寧團隊人力有限,當醫院關懷中斷,哀傷個案就得「靠自己」。
為了向政府倡議,安寧療護有哀傷關懷不中斷的需求,翁益強主任率團隊的社工及心理諮商師,深入南投社區提供「遺族哀傷轉銜關懷」,接力關懷哀傷高風險家屬。
翁益強說,因每名個案每月訪視五到六次,總共只完成4例,但成效顯著。其中一名年僅8歲的小男孩,他翻相簿翻到媽媽生病時期的照片就不願翻下去,在社工的循循善誘下,才讓孩子面對母親的死亡,還願意寫信給媽媽,讓團隊十分欣慰。
衛福部醫事司長石崇良說,目前家屬哀傷關懷有納入「安寧療護推廣計畫」中,只是經費只給付加入計畫的醫院,非全面普及。翁益強說,「遺族哀傷轉銜關懷」機制如果能在社區落實,可以協助接受安寧療護的家庭減輕哀傷與失落,盼政府能協助輔導更大規模方式,讓台灣的安寧療護做得更好、更細緻。(圖片來源:聯合報)
《臺灣殯葬資訊網》106/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