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即將來臨的清明節,臺灣各地政府部門積極宣導各種環保文明祭掃,推廣用點亮「心燈」及獻上「平安米」的方式,取代傳統焚香和燒紙錢。這些政策吸引中國大陸官方媒體《新華社》的關注與肯定,認為這些新做法讓慎終追遠的祭祖傳統加添了新價值,可說是「上對得起祖先,下對得起子孫。」
《新華社》昨天報導指出,上個周末假日,花蓮縣吉安鄉多個墓園就迎來了掃墓祭祖的人潮。鄉公所與當地宮廟共同推出了「節能減碳、心燈祈福」活動,民眾可免費領取「祈福心燈」,以點燃「心燈」取代焚燒紙錢。當地有關負責人表示,希望大家在緬懷先人的同時,也留給下一代更好的山林。
報導說,宜蘭市公所也持續提倡紙錢「不要燒、集中燒、減量燒」,民眾可將購買的紙錢在公墓便民服務站換取「祈福平安米」來祭祖,祭祀後可帶回食用,也可捐贈給社會福利團體。
另外,臺南市環保局則將在37處公私立墓園設立捐款處,鼓勵民眾將購買紙錢的錢用來捐助社會福利。據統計,去年清明節該市有2378人響應,捐助善款達123萬元新臺幣。
報導指出,27日臺灣環保主管部門召開記者會,宣導「清明祭祖重誠心,慎終追遠顧環保」的理念,呼籲民眾採行較環保的祭祖方式。
《新華社》說,該部門援引相關數據指出,2017年臺灣進口紙錢約18萬噸、香品約1.5萬噸,若全面焚燒,相當于砍掉數百萬棵樹木,不但污染空氣,也耗費珍貴的環境資源,讓慎終追遠的美意成為破壞環境的幫兇。此外,民眾掃墓時焚燒雜草或燃燒紙錢,常常影響道路行車安全,還可能釀成火災。
《新華社》表示,該部門提出環保祭祀的四大替代做法:一是在指定區域設立紙錢集中收集區,再統一進行焚化;二是鼓勵民眾以向社會福利機構捐款方式替代焚燒紙錢;三是利用互聯網提供電子追思祭拜服務;四是以鮮花、水果作為祭拜品。據統計,臺灣各縣市近年來積極推廣紙錢集中焚燒,2017年集中處理量達12929噸。
《新華社》指出,近年來,臺灣社會還大力推行樹葬、花葬、海葬等環保殯葬形式。環保殯葬、環保祭祀正成為越來越多民眾的選擇。
《臺灣殯葬資訊網》107/0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