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生命的困境與糾結,許多人走不出這個「坎」而選擇自殺,用結束生命來逃離這段生命幽谷。而又有另一群人每天與時間賽跑,從電話端搶救生命,走入個案家中給予關懷,只盼與個案共度生命難關。
據《中央社》今天的專題報導,臺北市自殺防治中心成立10年來,接過近5萬通諮詢電話,平均1年接獲6000人次自殺,10幾名成員每年救出10至15條危在旦夕的生命。
專題報導指出,臺北市自殺防治中心站在搶救自殺的最前線,面對一個徬徨在「生」與「死」之間的生命,這份工作「韌性要很強」,要有豐富的專業與經驗,才能沉著應對。
訪視員楊瑞晟說,自殺防治工作節奏快,也需要專業知識,在電話線上必須評估對方自殺風險高低,然後與同事相互合作,透過技巧安撫對方情緒、拖延時間,同步連繫警察局與消防局到現場搶救,後續再啟動關懷。
正因為面對的是一條生命,訪視員必須要有敏銳的觀察力,在適當的時機點說適當的話語,承受的心理壓力相當大。楊瑞晟說,「每個人都有心情不好的時候,透過傾聽與陪伴,看到自殺背後的需求。」
訪視員孫培菱說,「人常會因為一連串的事情而走不出死胡同」,她會陪著個案理出頭緒,抽絲剝繭,找到痛苦的根源,進而共同走過死蔭的幽谷。
面對死亡,多數人仍充滿矛盾。臺北市衛生局心理衛生科長曾光佩說,「自殺,就是過不了自己心中的坎,只好選擇用終結生命來解決問題。」
當陪伴、關懷已久的個案尋短,就算是資深、有經驗的成員仍會被自責情緒籠罩,陷入低潮。這也使得臺北市自殺防治中心成員的折損率與流動率相當高,任職時間超過2年就屬資深。
曾光佩表示,她也曾為了一名輔導個案在和她通完電話後燒炭自殺,讓她深感自責與歉疚。她了解很少人會「死意甚堅」,每個人在面對死亡時,通常都很矛盾,不自覺透過一些形式釋放訊息,因此不時都要提醒自己,細心觀察陪伴個案的需求。
不過,曾光佩也告訴自己,「世上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功課」,若悲劇還是發生,「不要苛責自己,終究是當事人的選擇。」
當然,對於一些「結案」的個案,他們找到活下去的勇氣,尋回生命的意義,生活回到一定的軌道,就是自殺防治中心每個成員最大的成就與安慰。(圖片來源:中央社)
《臺灣殯葬資訊網》108/0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