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人類環保意識高張,對於人死後遺體的土葬或火化處理,被認為都是破壞環境的方式,美國華盛頓州最近想把人死後的遺體轉化成肥料,滋養花草樹木,不僅綠色環保,也節省自然資源。對此,英國BBC新聞網昨天就以《綠色葬禮:人死後屍體真能成為肥料嗎?》為題,深入討論「肥料葬」的可行性。
推動這項「遺體混合肥料」葬法的思佩德(Katrina Spade)與她的公司Recompose表示,他們將人的屍體放入容器內,加入木屑、苜蓿和稻草等,注入氧氣,大約一個月就可以轉為肥料。這項做法被許多美國民眾認同,華盛頓州民主黨議員佩德森(Jamis Pedersen)也積極推動法案,核准這項新葬法的立法。(請參閱本網站108/01/07的報導)
英國BBC新聞網昨天就報導及討論了此一新葬法,並引述美國德克薩斯州立大學法醫人類學加斯科特(Daniel Wescott)的說法,認為把屍體放在露天環境下,大約需要數個月時間分解。但如果有大量嗜熱菌活動,屍體確實可以在一個月內分解,化為泥土。
報導也指出,根據華盛頓州立大學教授柏格斯(Prof Lynne Carpenter-Boggs)率領的研究小組研究顯示,在人體分解的最後階段,通過加入混合木屑和類似營養的材料,能讓細菌和微生物更好地發揮作用。
報導同時採訪支持這項做法的民眾,來自西雅圖市的居民尼娜表示,對她來說,當她死後,自己的遺體能為曾經生養過她的大地「做點貢獻」。支持者認為,無論是目前的土葬還是火葬,都浪費許多資源,而且不環保。
尼娜表示,大多數人在聽到目前的土葬、火葬,以及屍體防腐措施對環境所造成的負面影響時感到震驚。
報導另外引述南加州大學公共政策教授斯隆恩(Prof David Sloane)的說法,表示人們對圍繞死亡、紀念以及追悼等習俗也不斷在改變。斯隆恩說,「這一變化體現在各方面,比如更多人選擇在家離世,而不是在醫院。有些人寧願在社交媒體表達自己的哀思,而不是去教堂。」因此,他認為把人死後的屍體化為肥料,也是人們轉變和試驗的一個例子。
報導指出,這種死後化為肥料的選擇,目前仍處於初級階段,而且不是每個人都喜歡這種方式。斯隆恩也補充說,「隨著文化的變化,這裡還有倫理和社會問題需要考慮。」正像19世紀末的火葬一樣,這一運動(肥料葬)有可能會受到宗教機構和殯葬業的阻礙。
《臺灣殯葬資訊網》108/0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