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島日報》日前報導,加拿大殯儀館拒絕火化生前曾受近距離輻射治療的病患遺體,因為遺體火化時會有輻射物質溢出,造成火化操作員的傷害。而據美國《CNN》上週報導指出,一項研究報告證實,接受放射性治療的遺體被火化後,火化場的相關設備上,會檢測到輻射線殘留。更糟的是,火化場工作人員的尿液中,更檢驗出鄉關的放射性物質。
據《CNN》2月26日一篇標題「Cancer patient's treatment leaves radiation contamination in crematory」(癌症病人的治療在火化場留下輻射汙染)的報導,指出放射性物質常被用於一些醫療診斷,例如正子掃瞄(PET)會使用放射性顯影劑,幫助醫師觀察細胞組織和器官;另外,有些標靶治療則是直接對癌細胞進行放射線侵入。而鳳凰城Mayo醫院腫瘤放射科的Dr.Yu於JAMA期刊表示,「當火化場工作人員長期暴露在接受放射性治療移體火化過程,確實很可能會受到輻射線的汙染。」
報導說,Dr.Yu研究團隊研究報告指出,2017年一名接受放射性治療的69歲男性病患病故後火化,醫院放射科安檢人員對火化場進行輻射相關檢驗,同時也分析了火化場工作人員的尿液樣本。
Dr.Yu研究團隊指出,根據粒子探測器發現,火化場的火化爐、真空過濾器與骨頭攪碎機,皆有輻射線的殘留。而在火化人員的尿液中發現,有殘留異於該69歲男性病患放射治療的放射線物質。但在火化人員病歷中,並未曾接受過放射性治療。研究人員推斷,應該是火化人員過去曾火化過其他接受放射性治療的病患遺體,並在火化過程中,吸入放射性氣體。
Dr.Yu研究團隊表示,焚燒含有放射性物質的屍體,放射性物質會藉由空氣被火化場工作人員吸入,同時散播到週遭的環境。這種散播的範圍,更甚於接受放射性治療的單一個體。Dr.Yu呼籲要有更多的相關研究,來確保火化場工作人員能在安全的環境下執行服務。
芝加哥大學醫學中心PET顯影科主任Dr.Appelbaum也表示,未來這會是一個常見的問題。因此,如何檢驗出屍體火化後的輻射量,協同火化場相關單位共同防範,是十分值得關注的話題。
美國輻射管理委員會針對火化場輻射量,有制定並公告一套安全標準,在該限度內的輻射量,對人體不會造成危害。而Dr.Appelbaum相信,未來應該會有一套完整的防護機制,但目前各個火化場可能要思考如何保護自己的工作人員,例如確切實施防護面具與佩戴手套,以及專業嚴謹的火化處理流程。
《臺灣殯葬資訊網》108/0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