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需求與福利應被看見
高齡化社會老人面臨的需求,通常包含許多面向,且各項需求彼此相互影響。 政府在政策及福利措施的規劃上,應做全面性的評估和思考。
目前有關老人的福利和生活照顧,除了老人年金、勞保、健保、弱勢補助…等,其餘生活上的福利和保障並不多,在工作人口越來越降低和減少情況下,政府如何能提供老人真正的生活和經濟保障,的確面臨相當嚴苛的挑戰。
應確實有效提升老人的生活尊嚴和品質
老人的需求和福利包含五個面向:健康醫療、經濟支持、心理調適與支持、生活照護需求及文康休閒。其中老人照護型式可分為非正式體系與正式體系,非正式體系指配偶、子女、兄弟姊妹、朋友、鄰居;正式體系有居家照顧服務、日間照顧服務、長期照護機構、養護機構及安養機構
除此外,家庭支援和照護也很重要。家人應重視老人心理,老人容易失去自己的價值感,在家庭中,他們需要被尊重、被關心,需要有人陪伴和傾聽,也需要感情的表達和關愛,這些都是社會及所有為人子女或兒孫應加強正視的。
老人照護政策應逐步落實
因應高齡化社會的到來,政府需要有相對的規劃及因應對策,乃至於法規的修訂,俾使政策、立法、服務合一,有效落實老人福祉。
政府以經濟安全、健康維護、生活照顧三大規劃面向為政策主軸,並就老人保護、心理及社會適應、社會參與分別推動相關措施。此外,為周全對老人的身心照顧,政府更積極建構我國長期照顧體系、建立社區照顧關懷據點、推動友善關懷老人服務方案、提升老人福利機構安養護服務品質,及推展行動式老人文康休閒巡迴服務,讓老人均能獲得在地且妥適的照顧服務。
老人年金‧健保制度‧照護人力‧療養處所等問題均應積極面對
政府雖已逐步積極規劃和落實老人福利政策及服務,但礙於法令、經費、人力及城鄉差距等問題,許多老人照護和福利仍無法順利落實,包括保險、退休年金、健保等制度仍不夠健全,老人相關照護人力的水準及員額仍不足,社區及地域性的老人照顧機構仍缺乏或不夠健全,而推動友善關懷老人服務及推展行動式老人文康休閒服務,也都在起步初始,仍有待加強和提升水平。
尤其許多政策和福利仍多針對中低收入和弱勢家庭老人,例如長照10年計劃等,對於未來越來越多的老年人口,這樣的老人政策和福利是絕對不足的。政府應積極面對和正視這項嚴峻和重要的社會議題,否則未來將面臨莫大的社會挑戰和問題,台灣社會也將無法安康和順了。
老人經濟安全應予保障
老人們最理想的老年生活就是有老伴、老本、老友和健康。目前政府對老人的經濟安全保障,僅做到給予中低收入老人生活津貼、低收入老人特別照顧津貼,但實際上,更多老人在經濟上可能面臨困境,卻無法獲得最好的支援和協助。
政府目前已經做到的老人經濟支援和保障,僅給予中低收入老人生活津貼,對年滿65歲以上經濟弱勢之老人,每人每月發給生活津貼3,000至6,000元。給予中低收入老人,補助家庭照顧者中低收入老人特別照顧津貼每月5千元,以彌補因照顧家中老人而喪失的經濟來源。
讓銀髮長輩「老有所養‧老有所終」
這些老人經濟補助只針對中低收入弱勢家庭老人,僅能算是社會的最基本福利照顧,且因新修訂的社會救助法將家庭中所有孩子的收入都計入所得計算,低收入戶門檻提高,致使許多老人無法受到實際照顧,且未來隨著老年人口驟增,有能力賺錢的青壯人口減少,老年照顧問題恐不是補助弱勢長者就能面對和因應,政府應有短、中、長期的規劃和福利政策。
除了政府有責任照顧老人,而民眾或家庭也不能把所有的經濟責任全部推給政府或社會,不管是現在的青壯年或中老年,也應有存老本和正確的理財觀念,才能因應自己或家庭的老人照護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