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或生存》藝術展
據外媒報導,越來越多的藝術家正在生命科學中找尋藝術創作的材料與靈感。以下圖片均來自於藝術與設計博物館正在展示的以“死亡或生存”為主題的藝術裝置展覽。(資料來源:網易新聞)2012.12.12
顱骨
2001:聖甲蟲殼翅,塑料和填充玩具動物的混合裝置。
作者揚法布雷:“我這件作品完成於2001年,描繪了被甲蟲鞘翅覆蓋的人類顱骨。聖甲蟲背部那種亮閃閃的色彩十分讓我著迷,這賦予了顱骨一種與眾不同的美感。它看上去令人聯想到佈滿寶石的阿茲特克人的頭骨。在埃及神話中聖甲蟲象徵著永恆,因此也為這件藝術品增添了另外一層含義,使顱骨成為了一件令人崇敬的物體。” |
|
|
無題(鹿角堆砌)
2010:鹿角,水晶,粘合劑。
馬克·斯萬森:“我喜歡將合成性差的材料相互結合在一起。這種材料上的二元性吸引了我的注意力,由此我將這些材料合為一體,創作出了某種與眾不同而又全新的創作物。我將這種做法視為一種煉金術。” |
風景I
2008:拉姆達打印,抗反射有機玻璃。
李維·凡·維魯:“我創作出的這些圖像通常都是材料、圖案、色彩和形式構成的非邏輯性組合,其中只有我的頭腦才是唯一的恆定因素。我所選擇的每一種元素都會明顯地影響到先前設定的圖像。我充分利用了每種材料的價值,並且以一種前所未有的目的來使用它們。在構建的這幅圖像中,我以非常細微的方式創作出了一種與眾不同的世界景觀。 |
|
|
鴯鶓標記和斗篷
2006年8月:尼龍網,鴯鶓羽毛,膠水,玻璃絲棒,拉姆達打印。
瑪麗亞·費爾南達·卡多索:“我的創作目的是利用本土材料重新創作並重新呈獻出一種澳大利亞式的景觀。鴯鶓羽毛的質地和顏色在數百萬年間不斷進化,與澳大利亞灌木叢一起歷經了歲月的滄桑。穿上這件衣服,斗篷上的羽毛就會彈起,像風中的野草一樣起伏飛揚。” |
馬尾
1995-2007:約140萬人工打結的馬毛,纖維,模型標本,樹脂。
凱思·W.·賓利:“據說維多利亞時代後期的葬禮禮儀規定寡婦需要穿戴黑色面紗,度過18個月的服喪期。我在創作《馬尾》這件作品時從這一傳統中汲取了靈感。雖然標題字面的意思可翻譯為'馬尾',但是這個短語也可以指稱大多數脊椎動物從脊柱以後的身體部位。” |
|
|
大海雀,冰島
2007:快餐雞骨,混合材料。
克里斯蒂·拉普:“和那些已經永遠滅絕的鳥類相比,要不是放在博物館裡,這些從超市買來的雞是否真的無足輕重?儘管從實際的鳥類原型角度觀察,這些雕塑作品體現出了荒謬性,因為它們都是人類親手培養出的動物。這反映了一種人類能夠將全部恢復為原初狀態的荒謬概念,而這能消除我們的內疚感。” |
自我靈魂(自畫像)儲存的不可能性
2007:螳螂翅膀,半透明紙,燈箱。
法比安·佩納:“我近期的大多數作品都是使用昆蟲軀體創作出來的。在創作過程中,我將這些令人不悅的小昆蟲製作成了其他物體。我將這些有機體元素轉換成了有所指定的客體,在不同背景中對其重新進行詮釋,使之增添了某種存在主義的意味。” |
|
|
現代地下城
2010:玻璃,混合材料,視頻。
蒂姆·塔特:“將傳統的玻璃製造術與新的媒體技術結合在一起,為我提供了全新的框架,它與我的藝術詮釋相得益彰。啟示,在有些情況下即自我啟示,是我的電子靜態藝術作品所要優先表達的主題。” |
瘋狂的奶牛摩托
2008:牛骨,摩托車架,電動機。
比利·格雷絲·林恩:“我的作品通常體現出了大自然的相互作用與運動特性。我極力想要創作出對觀者而言在形式與功能上都同等重要的藝術品。我希望人們像嬰兒探索自己手指的方式一樣,能對自身進行反省。” |
|
|
風景III
2008:拉姆達打印,抗反射有機玻璃。
李維·凡·維魯:“重複是一個有趣的主題,它可以用於不同的目的。例如,利用相同的頭部與面部表情,形式的重要性慢慢超越了個體的存在。保持不變的元素失去了自身的價值,同時那些變動的元素卻成為了作品的主題。” |
無題150#
2009:羽毛,蠶繭,麻雀,昆蟲,葉子,動物標本,水泥,岩石,木頭。
西蒙·約翰:“最近大多數時間,我一直都將動物標本、昆蟲和樹葉組合成許多微型的寄生生態系統,這與宴會禮服體現出的活力與我們創造世界的原始衝動產生出共鳴。” |
|
|
射手座
2005:骨頭,骨粉,膠水。
沈少民:“人類根據自身利益構建出一個虛偽的世界。生物世界也不例外。未來世界最為神奇之處就是所謂的'生物工廠'。在這個地方,人類會利用熟練的技巧和方法,製造出DNA ,並培育出新的生物物種。而這些物種既不是被生產出來的,也不是被培育出來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