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來,由於水泥、石材等永久性公墓越建越多,城市也不斷外擴,城區與墓地的距離悄然拉近,大陸某些城市逐漸面臨「墓地圍城」的情形。專家建議借鏡國際經驗,加快殯葬改革,以破解「墓地圍城」問題。
遼寧瀋陽市民這幾年發現,以往清明節掃墓,要跑很遠的路,現在墓地卻離城區越來越近。 瀋陽市郊已有公墓近20個,多數建在二環路以外。但近年來瀋陽城市化進程加快,城區不斷外擴,根據最新的城市建設規劃,未來10年,瀋陽中心城區將擴展到四環路,面積將從1220平方公里擴展到1545平方公里,二環路以外的許多墓地將與居民生活區相鄰。
「墓地圍城」的趨勢,在北京、上海等一些大中城市更加明顯。 目前,北京市共有100餘處公墓,一位業內人士曾表示,全市一年過世人數約8萬人,墓地需求較大,若干年之後,北京周圍一些地區也就會變成「墳場」。人們所熟悉的八寶山公墓周圍早已高樓林立,公墓處於城市中央。
大陸改革開放以來,隨著中國經濟持續發展,各地都在爭建水泥墓、石材墓等永久性墓地,這是「墓地圍城」的一個重要原因。而墓地經營者也熱衷於提供水泥、石材公墓,因為其中存在著較大利益空間。
近年來,儘管中國民政部門大力提倡樹葬、草坪葬、花壇葬、海葬等綠色殯葬方式,但由於入土為安的傳統根深蒂固,得到的響應尚不盡如人意。
在中國的傳統習俗中,生與死是兩個世界,應在空間上作適當的隔離。許多民眾仍不願自宅「打開窗子就望見墓地」。專家們也呼籲應借鑒國際經驗,加快殯葬改革,以破解「墓地圍城」問題。
專家建議,不僅要逐漸取締水泥、石材等永久性墓地,也要對骨灰盒的材料加以限制,研製開發可降解的環保材料,推廣各類生態殯葬方式,為子孫後代保留更好的生存空間。對於購買環保可分解骨灰罈的家庭,可以考量政策性的給予補貼,並構建與新型殯葬方式相匹配的服務體系,例如網路祭奠平臺等。
瀋陽某些農業、土地資源管理等專家表示,城市建設規劃也要進行科學的調整,著眼於城市未來發展,對墓地選址慎重考量,力爭做到佈局科學,少佔土地。(圖片來源:網路/北京八寶山革命公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