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人忌諱捐遺體 醫學解剖教材嚴重不足
香港大多數民眾仍保有「死要全屍」觀念,以致大學醫學院獲遺體捐贈數量長期偏低。以香港大學醫學院為例,每年收到的遺體捐贈只有三至六具,解剖系教授指比最低要求的二十具仍相差甚遠,擔心長遠影響醫界科研。
港大醫學院解剖系助理院長陳立基表示,遺體捐贈已有40年歷史,最初的30年,每年只得一具屍體,但相對每年收210位醫學生,至少每年要有20具屍體才夠課堂使用,尤其去年入學醫學生倍增至420人,雖然如今每年醫學院所得的屍體已增加至3至6具,截至現時的登記捐贈者也有1500人。他表示,最理想是5個醫學生一組共用一具屍體,但現時只能夠10人一組學習。
陳立基擔心,將來醫學生的學習會受影響之餘,又影響醫學科技發展,例如一些微創手術,如缺遺體做研究則不能運用於病人。
近日有十名香港市民共同簽署文件,同意死後捐贈遺體給港大醫學院。其中捐贈者陸美燕是肺癌康復者,目前不能工作,接受政府補助津貼。她表示,受過別人恩惠,希望有機會回饋社會,因此藉捐贈遺體,提高醫學水準。雖然22歲的兒子傳短訊反對她捐贈,但她仍堅持理念,坦言「人家也幫過自己」。
出席捐贈體簽署儀式的食物及衛生局局長高永文表示,自己也曾走過醫學生的路,第一難關是面對人體解剖的恐懼,但任何醫學也建基於人體結構的認識、建基於解剖學,學生學習後有益於科研發展。
當媒體問他是否會捐贈遺體,他坦言仍在掙扎考慮是否捐贈遺體,至於是否家人反對,他並未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