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各縣市 火化場 合法禮儀社 合法墓園寶塔 合法生前契約
粉絲團
銀髮生死教育
兒童死亡教育
生死教育
那要怎麼辦
喪葬禮俗
寵物天堂
性別平等
殯葬自主
多元尊重
臨終處理
身後事
遺囑/繼承
預約葬禮
臨終關懷
生前契約
喪禮流程
悲傷輔導
慎終追遠
名人說生死
生死文選
好書共享
生死教育短片
電影分享
殯葬文書
喪葬費用
禮儀用品
消費權益
墓園/寶塔
殯葬革新
死亡藝術
環保自然葬
產業動態
禮儀公司
殯儀館
禮儀師
喪禮證照考試
專訪演講
殯葬新聞
殯葬論壇
殯葬政策

 

 從「死亡咖啡館」活動談國內死亡教育問題/郭慧娟

 

「死亡咖啡館」活動終於在臺灣舉辦了。對向來把死亡當做恐懼與禁忌、逃避談死的國人來說,可能對活動名稱感到新鮮和特別,可能充滿好奇,但實際上透過在咖啡館內輕鬆談生死的過程,從每一位來參加這個活動的民眾的真情分享與感觸,顯示出我們死亡教育的嚴重缺乏,以及因為缺乏帶給許多人生命的諸種遺憾與不圓滿。如何落實死亡教育並且往下紮根,的確是國內教育應該好好省思的重要課題。

 

「死亡咖啡館」活動的舉辦,意在讓民眾有機會敞開胸懷面對死亡這件事,並且願意思考和談論曾發生在自己身上的死亡問題。活動其實就是提供一個「空間」和「時間」,提醒大家:你是否曾好好的面對跟自己有關的死亡經驗,透過這樣的經驗深度檢視自己深層的內心生命,進而體悟人應該把握當下,完成人生的任務和功課。

 

恐懼死亡四大主因:未知‧痛苦‧未竟之事‧放不下 

 

第一場活動參加的民眾有教師、公務員、大學生、上班族、殯葬業者及家庭主婦,大家談到人們畏懼死亡的原因包括:一是對死後的未知;二是害怕死亡的痛苦及不能乾脆地死亡;三是還有很多事情未完成;四是欲求太多、放不下。大家都肯定醫療和科技的進步,延長了人們的生命,卻解決不了心靈的空虛和對死亡的恐慌。

 

多位參與活動的成員認為,我們的教育體系及整個社會氛圍,視死亡如洪水猛獸。一位老師說,有的學校開的課程明明就是喪葬禮俗,卻要改成生命倫理,因為怕家長和學生不喜歡「喪葬」課程;為了讓民眾不恐懼和避諱,殯儀館公部門還要改稱「生命禮儀管理所」,甚至只要跟「死」有關的語言或字詞,也盡量避免,以免觸霉頭,例如醫院病床、飯店房間或樓梯、飛機座位避掉「4」,直接從3跳到5「死亡」無法在我們的生活中成為正常、正面的事實,而成為一種負面、報應或避之為恐不及的象徵。

 

       不看‧不聽‧不說─真能逃避死亡?

 

    可是,試問:這世界有誰人能不死?我們明明知道死亡是不可避免的,卻因為害怕、恐懼而想盡辦法逃避和閃躲,自欺欺人地製造一種弔詭氛圍:「不去碰觸就沒事了」。所以,當人們生病了或遇到親人死亡會問「為什麼是我?」而無法以坦然的心態去面對「當然有可能是我」。死亡既不會因為避談而可以逃避或躲過,人們卻可能因為避談和禁忌錯失了妥適面對和處理死亡的良機,錯失了接受死亡的和學習面對死亡的人生必修功課,因而造成許多遺憾。

 

在第二場活動中,多位殯葬從業人員談到親人離世的經驗,不禁感傷落淚。即使是天天面對、提供死亡服務的專業人員,他們在有機會談到發生在自己或親人身上的死亡經驗時,依然情緒激動、充滿許多遺憾和感嘆。我們不免驚訝:他們不是應該看淡死亡嗎?事實上不然。對殯葬業者來說,平日工作是處理「他人死亡」,的確能從容應對;因為工作關係,面對「自我死亡」也或許能夠理性面對,但仍有少數人會對死亡感到恐懼;但幾乎大多數的殯葬人員在面對「你的死亡」(至親好友)時,仍充滿遺憾、不捨、難解的糾結情緒。甚至有幾位業者說他們在墓園裡工作,親人的骨灰就在咫尺,隨時都可以去拜,卻無法「面對」、不敢去拜。

 

對殯葬從業人員來說,他們跟一般人一樣,很少有機會講出自己的死亡經驗,同樣會對死亡恐懼,同樣很難面對至親的離世,同樣有對生離死別無限的惆悵。但平常他們不會有機會說出來,面對親人死亡,他們同樣要默默地躲起來療傷。「死亡咖啡館」活動讓他們能有機會「說」出來,「正視」自己的死亡經驗,和內心「恐懼」的生死難題。

 

      大多數人第一次想到死亡是在小學階段

 

筆者在大學教授生死學,開學的第一堂課都會請每一位學生寫下:「第一次想到死亡是幾歲?」「當時發生了什麼事?」「那次經驗對你的生死觀產生什麼樣的影響?」發現絕大多數的學生第一次想到死亡的時間,是在小學時,其次有幼稚園、國中或高中。大部份的孩子都說,很少有機會和家人談到感受,因為沒有機會,而且他們知道父母、長輩不太喜歡談,生活中死亡是禁忌、是不討喜的話題。

 

正因為我們的死亡教育是迴避和忽略,我們社會絕大多數的人在親人臨終時不知道該如何給予適當的關懷,在親人過世後不知道該如何幫家人辦喪事,對喪葬禮俗完全不了解,更不知道如何走過喪親悲傷。大多數臨終的人也在斷氣之前得不到親人最溫馨、最圓滿的祝福和送行。誠如參加第二場「死亡咖啡館」活動的殯葬業者所說,「我們都很難面對喪親悲傷了,我們的孩子以後也要面對呢」,死亡教育不是單單只有面對死亡而已,面對死亡只是第一步,只有願意面對,才能啟動後續的各種生死教育和關懷知識。這便是「死亡咖啡館」活動的目的與意義。

 

       效法美國死亡教育:教孩子學習面對和承擔

 

        美國的幼稚園和中小學,有專門的「死亡教育」課程。老師會藉由生活中如幼稚園飼養的小動物死亡、班裡一個同學生病去世等,來讓孩子們正確認識死亡。他們的教育方式是不迴避,老師會清楚明瞭地向孩子說明「死亡,就是永遠不會回來,不管我們多麼傷痛,也改變不了這件事。」讓孩子們正向地學習「面對與承擔」。但老師會帶孩子通過各種方式來紀念,有時還會安排一個特殊的時間,把大家聚在一起,回憶曾經的點滴,讓孩子在此過程中學會忘卻與珍藏。

 

此外,學校還會邀請專業殯葬人員或重症室護士,給孩子上一堂「死亡課」。專家們會和孩子討論人死時的真實情景,並讓孩子們模擬親人遭遇車禍等死亡的各種情況,讓他們體驗突然成為孤兒的淒涼、教他們應對悲痛情感。死亡教育的目的在誠實地接受「壞消息」,釋放自己的情緒,提高抗挫折能力,樹立健康的人生態度。在此過程中,孩子會產生對待死亡的真實情感。

 

當然,在教育的過程中,學校和家庭會保持連絡與溝通,確保孩子的情緒能得到特別與及時的照顧。家長會跟孩子一起悲痛,告訴孩子,死亡是難以避免的事情,悲傷是很正常的表現,但生活中還擁有更多的東西,我們要感恩並珍惜,然後繼續前行。

 

反觀我們的教育,不但缺乏正向的「面對與承擔」內容,甚至還教導孩子們「逃避與閃躲」。問題是,生死大事根本逃避不了,無法閃躲。人人都必須面對,無一可倖免。「死亡咖啡館」活動只是啟動人們願意談死亡、面對死亡這件事的第一步而已,希望這個活動能帶給國人更多對死亡的省思,敞開心胸正向面對死亡,同時也期望這樣的活動能夠往下紮根,促動國內死亡教育的滋長。(朝陽科大銀髮產業管理系講師/臺灣殯葬資訊網主筆郭慧娟)

 

 

 
用LINE傳送






















◆首例3D複製死者手指紋解鎖手機
◆美國太空葬實錄
◆一個婚禮一個葬禮同場辦彌撒


COPYRIGHT 2009‧本站所有圖文皆受著作權法所保護‧轉載請註明出處
E-MAIL:service@sycy.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