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年前在台南科學園區南關里遺址發現一座國內最早的「狗墓葬」,專家認為墓址可追溯至5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因出土骨骸保存完整,推測狗狗生前與主人建立深厚情誼,死亡後才被埋葬。目前這具狗骨骸正在新北市十三行博物館展出。
十三行博物館刻正舉辦「探索骨跡:台灣動物考古特展」,以「骨骼考古」為主軸,一窺史前人類生活的樣貌,探究在不同的時代,動物的角色與處境。來自台南科學園區的「台灣第一狗」,是目前台灣發現最早的「狗墓葬」,牠的骨骸保存完整,呈睡姿狀態,彷彿依偎在主人身邊,等待被叫醒的一天。
這具「狗墓葬」是在民國89年出土,因骨頭保存完整,呈睡姿狀態,令考古專家驚艷。經過多年調查,推測這具骨骸應是國內發現最早的家養犬,且墓址可追溯至近5千年前、台灣本土的「大坌坑文化」
由於這座狗墓受到很妥善的照顧,可以想見在生前,牠是如何與主人共同患難,協同打獵,雙方可能不僅是打獵的好戰友,更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靈魂夥伴;遺憾的是狗狗過世了,主人只能傷心的將其妥善安葬,為後世台灣人留下一頁考古紀錄。
十三行博物館長吳秀慈表示,狗墓葬是台灣目前出土最完整狗型骨頭,很久以前人類就懂得飼養犬隻。民眾仔細觀察,可了解狗狗從狩獵社會的先鋒、農業時期的守衛,乃至現代的寵物角色,一直都是人類的好夥伴。(照片來源:十三行博物館)
《臺灣殯葬資訊網》103/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