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選前台大器官移植團隊被指「強摘器官」爭議,器官移植登錄中心22日邀請專家研擬是否開放無心跳器捐,卻因生死判定爭議太大,難以達成共識。器捐中心董事長李伯璋指出,儘管目前醫界無法取得共識,但無心跳器捐是台灣醫界早晚都要面對的問題,器捐中心也會持續跟醫界溝通,不會放棄幫病患爭取更多器捐來源的可能性。
台大器官移植團隊過去發表在國際期刊上的26例無心跳器捐研究,大選前遭藍委影射為「強摘器官」引發軒然大波,器捐中心董事長李伯璋今(23)天感嘆,無心跳器捐台灣醫界早晚都要面對,每年至少可多器捐50例。
器官移植登錄中心22日邀請專家研擬無心跳器捐準則,但對於心臟停止時間要等多久,是否可在死亡前施打藥物、使用葉克膜等,爭議頗大,最後無法取得共識。
李伯璋強調,國內目前每年同意器捐者約200例,但其中真正能捐出器官的僅有100例,其餘都是捐皮膚、眼角膜等組織,符合腦死但未器捐利用的比率仍高,關鍵除了移植醫療團隊人力不足外,判定也是一大因素,若能開放無心跳器捐,推估每年至少能多增加50例成功的器捐。
器捐中心執行長江仰仁表示,自台大爭議事件後,醫界對無心跳器捐的態度反而更保守,擔心影響捐贈者權益。他說,心臟死定義之所以有困難,是因各國判定心跳停止後的等待時間,短至2分鐘,長至20分,因此國內很難有所依據。
台大心臟外科主任陳益祥說,雖然目前仍無共識,但仍希望大家集思廣益,找出大眾都可接受的作法,讓國內器捐發展更進一步。
針對部分醫師質疑,溺斃、車禍病患「多壓幾下,可能就救活」,李伯璋說,這部分的確有爭議,因此,器捐中心初步只針對已在加護病房昏迷一段時間、瀕臨腦死的病患推動無心跳器捐,避免爭議。
《臺灣殯葬資訊網》103/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