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一名19歲少女勞美蘭急需移植雙肺,可惜苦等兩周仍未能獲合適的屍肺捐贈,於10月7日不治,引發社會對器官捐贈率長期偏低的關注。醫管局聯網服務部總監張偉麟表示,香港應多討論器官捐贈問題,如應否參考外國做法,若死者生前並無表明意願,過世後把器官「自動」納入捐贈行列。但此項建議引發許多討論,各方均不看好。
少女勞美蘭因為突然罹患嚴重肺血壓高,在瑪麗醫院留院期間病情危殆,急需屍肺續命。等待的兩週,食物及衛生局局長高永文大力支持勞美蘭家人及主治醫生,向有家屬死亡的家庭公開呼籲,希望他們捐出逝世親人肺部,以救勞美蘭一命。但這個呼籲沒有成功,勞美蘭病情隨後急轉直下,於10月7日過世。
鑑於這一個案,港府計劃討論是否有需要將所有香港居民列為潛在器官捐獻者,除非他們明確表明不願在死後捐出器官。事實上,這個建議早在十年前就提出過,其後因引起爭議而被擱置;現在港府重新提出這個計劃,也惹來同樣的爭議。
張偉麟表示,每年香港約有2,000人等候器官移植,其中腎臟佔近1900個。但翻查去年數據,全港捐贈的活腎及屍腎總共只有79個。等候人數遠多於捐贈數字,腎病病人快則要等一年,慢則要等三十年。而已登記死後器官捐贈的17萬人,大部分是年輕人,但有65%並未向家人表明意願,這令當中約40%至50%的個案,最終因家庭不支持捐出死者的器官,導致每年只約45至50宗成功捐贈個案。
他說,要推動器官捐贈的困難,不在於技術問題,而是在於社會的接受程度。他指每年約有80至120人因腦幹死亡過世,此類遺體適合用作器官移植,但當中約四至五成因家人不願意而未能成事。
他認為,背後主要原因是死者家人抱有傳統「保留全屍」的觀念,其次是家人不知死者意願,故社會需要改變風氣、多討論有關問題,以及參考外國做法,是否支持將死後器官自動納入捐贈行列等。
香港移植學會會長翟偉良表示,選擇自願捐贈器官是高尚情操,視乎人權、自主。香港移植運動協會主席張志騰則認為,有關建議對病人是好消息,但需要諮詢。
香港各界多認為,要嘗試改變傳統文化觀念、呼籲人們將逝世親人的器官捐贈予有需要人士,是一個有意義的行動,醫界和媒體都應該繼續努力。
《臺灣殯葬資訊網》104/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