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喪禮應以顧全亡者的利益為主,包括亡者的心願、遺囑事項、迴向功德等,表現出對生命的尊重,及對長輩至親的孝順與敬愛。 圖/楊子佛教禮儀提供
拜腳尾飯與燒腳尾錢(現代篇)
做對亡者有利益的事,才是對生命的尊重
喪禮隨著時空的轉變,形成「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在不同地方產生了不同的人文與風俗。
臺灣主要族群是原住民(Aboriginals)、客家人(Hakka)、福建人(Fujianese或Hoklo),有豐富的多元文化,使得臺灣喪禮也向多元化發展,各地沒有統一的準則,也就沒有所謂的對錯。過去被認為是對的做法,在社會文明不斷改變下,不見得永遠是對的。
明白上文介紹祭拜腳尾飯與燒腳尾錢的原由後,現代人不妨思考,供奉腳尾飯與燒腳尾錢真的有必要嗎?
拜腳尾飯是因亡者(囚犯)死於外地,生前沒吃到最後一餐飯。也有傳統的大戶人家病人一死,立刻就準備豐富的酒席供祭,供腳尾飯被認為是辦不起酒席的小戶人家變通方法。
如今一般人是自然命終,亡者也不是犯人,沒有拜腳尾飯的需求,大戶、小戶只是一種相對性比較,因此現代人何須沿習這項禮俗呢?
歸結拜腳尾飯的做法,大多應是出自家屬的一份心意。佛教觀點認為,此舉對亡者的中陰身沒有實質上的助益,中陰身食香,不需要實體食物,此舉反而可能增加執著而留連不捨。
喪禮應以顧全亡者的利益為主,亡者的利益包括亡者的心願、遺囑事項,或部分儀節如做七、迴向功德,才是真正表現出對生命的尊重,及對長輩至親的孝順與敬愛。
以上參考自:
楊子佛教禮儀官網:為什麼不需要拜腳尾飯與燒腳尾錢?
https://www.leniency.com.tw/video-about-funeral-customs=rice-offering-and-joss-paper-for-the-dead-is-unnecessary
《慎終追遠──台灣喪葬禮俗源由》魏英滿 陳瑞隆 編 世峰出版社
《平等自主 慎終追遠──現代國民喪禮》內政部 出版
楊子佛教禮儀台北服務處/整理撰文‧112/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