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燒化紙錢就是響應環保,轉換傳統燒紙錢習慣,將愛留人間,用愛來承襲、迴向,一舉數得。 圖/楊子佛教禮儀提供
燒紙錢的臺灣喪儀(現代篇)
轉換燒紙錢習慣「以功代金」,承襲愛留人間
臺灣民間燒紙錢的濫觴,約在明末清初始由中國大陸的移民傳入,超過了四百年的歷史。
傳統喪儀中的「燒腳尾錢」,指的是剛過世到入殮前,在亡者腳尾處所焚燒的銀紙。其主要用途是當作到陰間途中的盤纏,及給陰差的車馬費。
而「燒庫錢」有兩種說法:其一,說是亡者在陰間專屬的財庫,家人需焚燒庫錢以供花用;其二,在轉世投胎前,會依元命(生肖)向庫官商量借用(本命錢),燒庫錢是繳還給庫官。
從庫錢後的作七、家奠、公奠、出殯,到對年合爐的喪儀中,會焚燒數量不等的冥錢,稱之為「燒銀紙」。
但紙錢因低價商品充市,劣質紙質燃燒後釋放出有害物質,造成空汙問題。
為了表達孝心,通常會燒二至三億元庫錢給亡者,約值台幣一萬元。臺灣每年燒掉的紙錢,用紙漿回推等於燒掉二百萬棵樹。
如今因為都市化、紙錢商業化,及環境汙染的環保問題,這項傳統喪儀要如何現代化呢?值得我們來深思。
給予後代一個乾淨地球,已經是不分你我、並且刻不容緩的事。政府多年來不斷地倡導「以功代金」,呼籲民眾將購買紙錢的預算,用來捐給需要幫助的弱勢團體。與此同時,最重要的是「心誠則靈」,不燒化紙錢就是響應環保,轉換傳統燒紙錢習慣,將愛留人間,用愛來承襲、迴向,一舉數得。
以上參考自:
楊子佛教禮儀官網:為什麼不需要燒紙錢?
https://www.leniency.com.tw/video-about-funeral-customs=burning-joss-paper-is-unnecessary
楊子佛教禮儀台北服務處/整理撰文‧112/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