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紙紮物品花樣百出,甚至金童玉女的臉部是塑膠做的,將其焚燒會造成環保問題。 圖/楊子佛教禮儀提供
為何有焚化金童玉女的喪葬禮俗?(現代篇)
紙紮人偶當作黃泉佣人、接引上天,形象反映人心
舊俗人死之後,放置用紙紮的童男、童女為「金童玉女」,及華廈、深宅大院等「靈厝」,直到喪事要圓滿了,一併焚化給亡者。
這樣的行為象徵親人的一番心意,但歷史往前推溯,紙紮人偶「金童玉女」卻是源自古代帝王以人殉葬的陋俗。
紙紮人偶演變到現代,常見的有二種形式:
- 一是「童男童女」:又稱「桌前嫻」、「靈桌嫻」,放置在牌位兩側。其主要功用是服侍陰間的亡者,當差遣使喚的佣人。
- 一是「金童玉女」:放置於紙紮靈厝兩側。其主要功用是將亡者魂魄接引到天界,或極樂世界,因此手執「金童接引西方路,玉女隨行極樂天」的紙幡。
由此可知,「金童玉女」的存在與宗教毫無關係,完全出自於人心。
現代的紙紮物品花樣百出,甚至金童玉女的臉部是塑膠做的,將其焚燒會造成環保問題,也影響到公共安全,因此許多人認為應該改進,才不會影響到眾人的健康、對環境造成破壞。
內政部推廣的《現代國民喪禮》一書,有提供符合現代人善終需求的喪葬儀禮內容,各地方政府也大力呼籲,祭祀時可用「以功代金」、「以米代金」、紙錢減量、集中焚燒等方式,改用慈善公益做法,一樣誠意滿滿。
法鼓山創辦人聖嚴法師早年就結合佛教與環保理念,為現代人的忙碌生活型態,推出簡約、隆重的佛化奠祭,希望讓更多民眾認識、接受「以佛教的立場,死亡不是喜事,也不是喪事,乃是一項莊嚴佛事」。佛教不主張用物品殉葬,提倡不燒紙錢、不燒祭品,減少焚燒對人體健康有害、對大自然環境有害的殯葬物品,就是實踐殯葬環保。
紮作技藝是一門流傳甚久的民間手藝,但因為製作送葬物品而被鄙俗化,其實應該讓工藝之美回歸本身價值,還它一個清白之身,讓紙紮不再只為殉葬陋習代言,那麼就能讓人改觀了。
楊子佛教禮儀台北服務處/整理撰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