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亡者的骨灰回歸大自然了,也能用其他精神性、紀念性的方式來追思亡者、傳送祝福的心意。用感恩心 「做百日」、「做對年」,讓這個特別的日子、充滿安心的力量。 圖/楊子佛教禮儀提供
做百日、對年的喪葬禮俗(現代篇)
家人共聚祭拜儀式,各式紀念活動追思表懷念
臺灣現代「做百日」、「對年」的喪葬禮俗,與舊俗一樣請僧眾、道士誦經並祭祀,其儀式、做法與做七大致上相同,主要為祭拜、表達哀思。
「做百日」、「對年」都是在神主牌位前舉行,準備果品酒菜祭拜,祭祀時最重要是真誠心意,如孔子說:「祭如在」。
在家「做百日」、「對年」,祭拜儀式並沒有特定流程,參考儀式程序是:
子孫肅立→主祭者就位→上香→獻祭品(獻花、獻爵、獻饌)→讀祭文(無祭文者免)→向靈位行禮(鞠躬或跪拜)→禮成。
上墳或至納骨塔「做百日」、「對年」的參考儀式程序是:
子孫肅立→主祭者就位→向土地公神位行三鞠躬禮→向墓位(塔位先人)行獻花禮→向墓位(塔位先人)行禮(鞠躬或跪拜)→禮成。
以紀念活動表達對亡者的懷念也非常好,包括出嫁的女兒回來娘家,家人共聚一堂,觀看相片或遺物、著作,緬懷亡者的言行、德行,彼此交流表達對他的感謝、感恩。
即使亡者的骨灰回歸大自然,也能用紀念性的方式追思亡者、傳送祝福心意,例如:每年舉辦家族追思會、擇期舉辦紀念亡者聯誼聚會、依照亡者生前宗教信仰方式追思他、利用網路平台發表追思之文、至海邊或樹葬區憑弔懷念等等。
臺灣部分地區會提前「做百日」,日期計算方式是以家中男子的人數加上長孫,扣除百日的日數而成;有些地區的習俗,算百日的天數以不超過亡者的歲數為準。
以上資料出自:
《慎終追遠──台灣喪葬禮俗源由》魏英滿 陳瑞隆 編 世峰出版社
《現代國民喪禮》內政部 著
文化部《臺灣大百科全書》網路版:https://nrch.culture.tw/twpedia.aspx?id=11612
楊子佛教禮儀台北服務處/整理撰文‧113/0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