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殯葬環保問題面面觀
在環保意識抬頭的今天,綠色殯葬已成為全球殯葬發展趨勢。國內近幾年來逐漸重視並著手殯葬環保措施及改革,業者也開始開發具有環保功能的殯葬用品,在環境保護的前提下,和人們對生死觀念的逐漸正向認知後,傳統的喪葬風俗,應如何去蕪存菁,如何調整改變,以順應時代需求和環保精神,成為大家應深入思考的課題。
殮.殯.奠.祭過程的環保問題
傳統處理死亡及喪葬事宜的過程中,不管是火化屍體或是屍體的殮、殯、奠、祭,往往大量焚燒葬祭物品,因而產生戴奧辛及黑煙,不但造成水質、噪音、土壤污染等問題,更嚴重影響吾人生活環境和身體健康,助長氣候暖化。
舉例來說,臺灣每年約火化13餘萬具屍體,屍體火化時外有棺木盛裝,內有殯葬用品及陪葬物。傳統的棺材使用金屬鎖扣及鉸鍊,內部裝設用精緻的紡織品,棺材內外的化學漆一層又一層,燃燒後極易產生戴奧辛和煙害污染。而遺體本身若有補牙,火化時亦會釋出有害水銀毒,亡者所穿壽衣、壽被等,若非天然棉麻質,燃燒後也會產生黑煙,造成空氣的污染。至於陪葬物品,像眼鏡、眼鏡盒、化妝品,或錄影帶、錄音帶、CD、收音機,或是釣竿、球杆、枴杖,以及橡膠或塑膠類製品,如玩具、塑膠碗等,這些物品火化時同樣會產生有害物質,造成環境嚴重污染。
不僅火化屍體會產生環境污染問題,整個殯葬過程中,在殮、殯、奠、祭的流程裡,包括屍體的洗、穿、化、殮,出殯前後的祭祀活動,傳統習俗都會不斷地焚燒紙錢給亡者使用;焚燒紙厝、金童玉女等殯葬用品給亡者;甚至有民眾會將亡者的衣物全部燒掉,讓亡者將所有生前用品一併帶走,目的都是希望亡者在另一世界衣食無缺。但是這些殯葬風俗卻對環境產生了莫大的影響,大量的焚燒不但會產生戴奧辛及廢氣等有害物質,長久以往,對環境生態及氣候的暖化亦將造成無法彌補之傷害。
長期以來,我們習慣用棺木安置亡者,棺木材質多以木材製成,土葬棺木每具平均420公斤(700台斤),火化棺木平均24公斤(30~40台斤)(依據訪談編號4所述),臺灣每年有13萬左右死亡人口,若以1成土葬、9成火葬人口計算,使用棺木至少8千多公噸,也就是說,每年砍伐森林資源消耗要上億公噸。年復一年,對臺灣森林保育及損耗,將造成一定的影響和危機。而森林的砍伐和生態資源遭破壞,也造成臺灣地區性生態系統的退化和山區水土保持亮起紅燈,造成越來越嚴重的各種災難。
又傳統土葬,墳墓面積佔地驚人,大者動輒上千坪、百坪,小的一般也要8至10坪(依據訪談編號4所述)。若以每人8坪計算,則一年就要使用掉343公頃土地。臺灣原本就地狹人稠,土地不夠使用,死人若不斷與活人爭奪有限的土地資源,終將導致我們的生存危機。
殯葬的5種污染問題
無論是葬前、葬中、葬後,在停屍、運屍、入殮、弔喪、式場佈置、法事、燃香、點蠟燭、處理花圈花籃、焚化遺物、化紙錢、送葬隊伍、擇地(塔)、下葬等喪葬活動進行過程中,都容易造成對空氣、噪音、環境、土壤等的污染和危害。
一、水污染問題
傳統喪葬方式如入殮前後的遺體處理、遺體洗身,以及遺體下葬等,若處理不當,易造成對水環境的污染。以遺體處理來說,現今人死亡後,屍體不管是在醫院太平間或殯儀館或自宅內以冰櫃冷藏,在存放過程中,若未採取隔離存放或嚴謹衛生科技設備,屍體體液溢出、排放或沾染,都容易造成對水環境污染的污染源,而當用水去沖洗存放屍體的冰櫃時,殘留的體液也會隨著沖洗一起流入下水道,使周邊水質受到污染。
此外,殯儀館在對屍體做防腐、整理過程中,因引流、洗滌而產生的污水,如果不做任何處理就任由其流入下水道而造成的對水環境的污染後果,也是極其嚴重的。
又現今國內有業者自日本引進大體SPA服務,此服務若於殯儀館內實施,則殯儀館內需有污水排放及處理設備,若於自宅進行,業者若未回收予以合法處理,則污水排入喪家自宅的排水孔道,同樣會造成對水環境的污染問題。
二、空氣污染問題
在喪葬過程中,有許多喪葬行為很容易導致空氣污染問題。例如:遺體火化、燃香、點蠟燭、焚化遺物、化紙錢、放鞭炮等。
國內各地目前共有火化場34處,火化爐具189具,每年火化屍體數約有13萬886具,在火化棺木及屍體時,其實會對環境造成相當嚴重的污染與傷害。火化屍體因必須高溫燃燒,且需一段時間才能完成,因此實為高度浪費能源之行為。屍體經過焚化會產生高量的戴奧辛以及二氧化碳、粉塵、氫弗酸、硫化碳及氫氯酸等對環境有害的物質;死者遺體如有補牙,火化時也會釋出有害水銀毒;死者所穿衣物若有尼龍塑化等成份,或棺木中置放某些不易燃燒物品,都會造成環境污染問題。而燃燒屍體所產生廢氣排放的戴奧辛多附著粉塵上,火化爐集塵器內之殘餘物亦易造成環境污染。
而喪葬過程中使用之殯葬用品,如入殮時置放於棺內的亡者遺物、習俗用品、祭祀時燃燒的紙紮、紙錢及拜香等,都易造成空氣及環境之污染問題。
三、固體廢氣物地面污染問題
喪葬活動中所產生的固體廢氣物,諸如:拜飯食物、花籃、花圈、罐頭塔、式場佈置使用後的廢棄物、紙錢、燃香、骨灰等灰渣、動物屍體…等,若不妥加處理,則易污染環境,並招致廣泛的災害。
喪葬活動中所產生的固體廢氣物若含毒性物質,如任意棄置,則將使毒性物質積累,土質惡化,降低土地價值。若棄置河川沿岸或泉井近旁,將污染河川水及地下水,影響飲用水源。而此類垃圾若未妥善處理,其中之有機物質腐敗,產生難聞臭氣,隨風遠播,垃圾任意露天焚燒,產生黑、飛灰、惡臭,污染空氣尤甚。另外也可能孳生蠅蟲、鼠類,並有礙觀瞻。
四、噪音污染問題
殯葬活動形成的噪音污染主要有兩部分。一部份係來自於火葬過程中的機器設備所造成的噪音污染,像火化爐、除塵設備、製冷設備等都是噪音和震動的固定污染源;另一部分則是來自於喪葬民俗以及送葬車隊的噪音污染。
喪葬噪音屬民俗噪音的一種,所謂民俗噪音指的是包括爆竹煙火、神壇、廟會及婚喪等民俗活動所產生的噪音,其中又以喪葬噪音較易讓人感受不舒服。喪葬噪音包括鑼鼓陣、佛鼓車、電子花車、做功德誦經法會,以及殯葬車隊播放哀樂等。對於殯葬噪音,民眾多會排拒,並向環保單位投訴或檢舉,而相關主管機關亦會加強宣導,並限制其活動路線及時間,以避免造成擾民。
五、土壤污染問題
土葬屍解後剩餘的殘渣和火化後產生的骨灰,絕大部分還是會歸入土壤,若其含有有害化學物質,即會侵蝕土壤,造成環境公害。此外,喪葬行為中產生的廢水、廢氣,除了污染水體和空氣,最終還是歸於土地,廢水會流進並滲入土壤,廢氣中有害物質或以乾沈澱或以濕沈降的形式回到地面,因此,對於遺體或骨灰的污染問題,仍不能過於輕忽。
而環保自然葬的基本精神和做法,就是環保意識的彰顯和呈現。但是,環保自然葬精神雖然環保,但實施時卻也遇到一些需要克服的環保問題。目前樹葬、花葬、灑葬等的骨灰處理,是將火化後的骨灰經過再研磨處理,再將處理後的骨灰埋入土中。依據現有各自然葬墓園或墓區的主管人員認知,骨灰放入可於1至2年分解並溶於土中的環保骨灰罐中,一段時日(約2至3年)即可完全分解掉,不留任何痕跡。事實上,骨灰究竟多久才能分解掉,甚至玉米製成的可分解骨灰罐究竟多久才能分解掉,仍需更科學的驗證。
至於骨灰的分解,在經過高溫的火化後,安全和衛生無虞,但其成份為磷酸鈣、碳及其他金屬元素,拋灑於海裡無法溶於水,而如果大量埋入土中,遇水也易形成硬塊,而目前國內現有各自然葬墓園及墓區,並未定期觀察和瞭解骨灰分解情形,以致無法確切掌握最妥善的循環使用時程,無法真正掌握環保自然葬的真實環保狀況。
政府已將自然葬訂為未來推廣的政策與目標,台灣各地也已有31處植樹葬及灑葬等的設施,在政府不斷的推廣和宣傳下,採行樹、灑葬等的人數也越來越多,但這些越來越多的骨灰被植存到土中後,如果無法有效分解於土壤中,未來可能結成一塊塊硬骨灰,骨灰數不斷累積後,整個植存骨灰的樹葬區或灑葬區,其土壤生態將被改變,而政府管理單位同樣也要再就這些結塊的骨灰進行再處理措施,其骨灰所造成的環保問題不容忽視。
臺灣殯葬環保的時代來臨
以目前世界各國逐漸意識到人類存亡和地球環境生態息息相關的前提下,喪葬行為勢必也要走向環保之路。而且不只是講求環保,漸漸地還必須朝向完全環保的發展進向,不僅只做到無污染,甚至還要達到再循環使用的效能。
當環保課題由議題演變為社會共識甚至社會運動後,殯葬禮儀消費亦無可避免地要朝完全環保目標前進。殯葬消費用品的研發、設計及創新,都必須考量省電、無毒、回收及資源再利用等多個面向。
因之吾人應當體悟到確實實踐殯葬環保,減少對人體及大自然有害的殯葬用品,並運用科技及智慧發展可環保再利用的殯葬禮儀消費物品及行為,確實做到
「低開採、高利用、低排放」以及「減量化」、「再利用」和「再循環」的開發和操作原則,則不但能維護我們的身體健康,更能拯救環境,拯救我們唯一擁有的地球,創造人類的永續生存契機。
喪葬文化代表的是一個民族的生活智慧和文化精髓,人們從喪葬的民俗活動中實踐孝道,表達感恩緬懷,好的風俗和習慣是應該保留和發揚的。但是,在生態存亡危機和文化保存的兩難課題中,我們仍需致力取得平衡,以智慧和虔敬的心,為我們的生活創造更美好的明天。(郭慧娟/朝陽科技大學銀髮產業管理系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