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人弔喪,除了用輓聯、花圈(已漸減少)、花籃、罐頭塔或是蘭花盆栽外,大都還會包「奠儀」,也就是金錢。「奠儀」古稱「賻贈」或「楮敬」。「賻贈」是親友用些許金錢協助喪家殮葬(辦理喪事)的意思。「楮敬」是供喪家買香燭銀紙於靈前焚燒使用。
對於來問喪弔唁的親友賓客,古時候喪家應於卒哭或除靈之後,分胙於弔者,即把祭拜用的肉分給來弔喪的親友享用。臺灣早期是以豬肉、龜粿分給親友餉用,以誌謝悃,稱為「答紙」或「答紙禮」。
現今喪家對於親友賓客的弔祭,也會準備一些禮品回贈,但已不是祭拜的豬肉或粿品,而是用其他物品替代。這些回贈的禮品,一般稱為「答禮物品」。答禮物品最普遍的就是毛巾和手帕了。毛巾一般價格每條約50.元,手帕約20.元。
另外,對於近親的弔祭,有所謂的「貼拜」。即近親(宗親、姻親)的弔祭,仍保留比較傳統形式,依禮應具備牲禮粿品來祭拜亡者。但這些近親不必親自準備牲禮粿品,而委由喪家代辦(實際是禮儀社代辦)。對於這些近親給的奠儀,就改稱為「貼拜」,意即補貼祭拜。而喪家回贈的答禮,也改稱為「貼拜禮」。
傳統的貼拜禮物品也不同於一般賓客以毛巾手帕的答禮物品,而是比較豪華的貼拜禮盒。一般貼拜禮盒內容包括:大浴巾、香、燭、銀紙和一包糖果。貼拜禮盒價格約2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