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古墓 ----- 臺南 曾振晹墓
曾振晹墓是在民國四十一年(西元1952年)底臺南市文獻委員曾在大南門外管事園發現了一座坐北朝南的明代陵墓,由於墓碑上落款的年代早於鄭成功收復臺灣的時間,因而被認為是荷蘭人據臺時期,流寓的漢族留葬在臺灣的最早一座墳墓。
花崗岩墓碑銘刻「皇明澄邑振暘曾公墓」,上款「崇禎十五年」,下款「孝子若龍若鳳同泣立」。澄邑,乃福建省漳州府海澄縣的簡稱;明崇禎十五年(西元1642年),比起鄭成功驅荷復臺的明永曆十五年(西元1661年)早了十九年,說明了早在荷蘭人之前,閩南人甚早移墾台灣的事實。
民國四十二年(西元1953年)以及民國六十四年(西元1975年),曾振暘墓經過兩度重修,在古意盎然的墓碑兩側添加了若干現代材料,幸好古貌還未全失;倒是兩旁新增了不少墓塋夥伴,和叢生的雜草,使得原本飽經風霜的孤寂古裏,染上了不少繁囂的熱鬧氣氛。
【建築特色】
曾振暘墓與藩府曾蔡二姬墓及藩府二鄭公子墓規模都不大,也沒有什麼華麗的裝飾,卻仍嚴守約定俗成的規制,由墓埕、供臺、墓碑、左右手及墓塚所組成。戰後曾加以整修,除墓碑外,大多近代之作品。
尋訪古墓倍感淒愴,按圖索驥更知艱辛。無論先來後到的移民,皆曾貢獻於臺灣的開發與繁榮,兀立墓前,益思先民篳路藍縷、胼手胝足以啟山林的功勞。
(資料來源:台灣大百科全書 文化部‧撰搞/周明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