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場 死亡咖啡館DeathCafe 活動紀錄照
死亡咖啡館活動第三場18日在南華大學圓夢咖啡館舉辦,共有學校師生和社會人士40多人參與,一起喝咖啡聊生死。此活動的舉辦獲各媒體熱烈報導,yahoo奇摩甚至登上首頁,而參與的討論民眾及師生,也都認為能有機會自在的談論生死真是難得,有的認為時間不太夠,希望未來能多舉辦。
南華大學使命副校長釋慧開說,死亡不是終點,而是生命的另一個起點。以「生命的永續經營觀」來看生死,可以有助於超越悲傷,學習悲傷輔導及自我悲傷的管理,並用正向態度面對死亡,克服對死亡的恐懼與不安,進而促進身心靈健康,學會「死亡」就學會「活著」,也會活得更自在。
南華大學生死學系主任蔡昌雄表示,生死學系歷年來對生死議題探討與研究有貢獻,也逐漸打破民眾忌諱談論生死觀念,培養民眾以正念面對生死,同時更提出「生命的永續經營觀」,讓民眾重新認識「死亡」,並深入瞭解生與死意義。
而負責策畫本活動的臺灣殯葬資訊網主筆郭慧娟表示,自己畢業於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對於能將這麼有意義的活動,與學校師長及當地民眾們一同分享,感覺十分有意義,也很高興。
一位與談的學生說,他國中時被同學霸凌,覺得時間過得很漫長,當時自己覺得就算死了也不會有人記得,一度想要自殺。後來參加親人的喪禮,看到大家因為了過世的親人很傷痛,才逐漸意識到,生命的可貴。
還有一位曾在安養院工作的民眾,有次帶老人團康活動時,正歡喜唱著「快樂的出帆」,唱完後,竟有名老阿嬤坐在輪椅上在過世,帶給他很大驚嚇,心思始終無法平復,後來護理長說老阿嬤這次真的是「快樂的出帆」,面容安詳無慮。
創作「帶偶回家」的陳威光以其自身經歷回應,他的媽媽過世後,又曾在2個月內簽了三張重大手術同意書,後來小妹病逝,父親因重大車禍目前躺在安養院,他幾乎活不下去,充滿怨恨,女兒提醒「正向思考」讓他振作起來,重新面對人生。
為了讓大家心情沈澱下來,聚焦在本次活動議題上,活動一開始大家便一同欣賞一段12分鐘的小短片,短片內容有三段,提出了人們面對死亡的心態、喪親的悲傷和臨終遺憾。
第一段提到人對於死亡這件事似乎不容易做好準備,即使知道親人已經到了末期,心情還是起伏很大,除非心理做好準備,否則很難坦然面對。提醒大家思考:這輩子你第一次想到死亡是什麼時候?當時發生了什麼事情?讓你對死亡產生什麼想法?你曾經經歷跟死亡有關的事件嗎?當時的你有什麼感覺?死亡帶給你、我怎樣的衝擊和震撼?而面對死亡,誰又能做好準備……
第二段提到,當死亡真的到來時,悲傷很快地就籠罩著我們,沒有預告,沒有喘息的時間,面對悲傷我們究竟該如何自處?幾乎大部分的人都是孤寂無助的走過無數悲傷的白天晝夜,獨自體味「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淒涼」的滋味。只有走過悲傷,才知「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第三段則提醒:每個人都知道也都會說:人要活在當下,可是,生活中總有很多事牽絆著我們。忙!忙!忙!是我們怕面對生死的最大藉口。你可曾想過:如果你只能活到明天,你這輩子到底值不值?你還有什麼事沒有完成?你又錯過了什麼事?
國外有一位護士針對1000位臨終病人進行調查,發現大部分的臨終病人,在生命盡頭最後悔的五件事是……
1. 我希望當初我有勇氣過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而不是別人希望我過的生活。
2. 我希望當初我沒有花這麼多精力在工作上。
3. 我希望當初我能有勇氣表達我的感受。
4. 我希望當初我能和朋友保持聯系。
5. 我希望當初我能讓自己活過開心點。
「死亡咖啡館」活動的舉辦,意在讓民眾有機會敞開胸懷面對死亡這件事,並且願意思考和談論曾發生在自己身上的死亡問題。活動其實就是提供一個「空間」和「時間」,提醒大家:你是否曾好好的面對跟自己有關的死亡經驗,透過這樣的經驗深度檢視自己深層的內心生命,進而體悟人應該把握當下,完成人生的任務和功課。
看完這個影片,請問:
「如果你面臨一位臨終的病人,你該做些什麼?你又能做些什麼?」
「當你面對臨終者的家屬,除了告訴她準備後事,你能建議她在臨終階段如何關懷親人嗎?你懂她的悲傷嗎?你該做些什麼?你又能做些什麼?」
「當我們面對自己的親人和自己的死亡時,又有什麼不同的表現?是慌張?一樣害怕?還是自在、坦然?」
「你還記得自己第一次想到死亡是幾歲的時候?那時候發生了什麼事情?從此以後你對死亡的看法是什麼?」
現場大家談到第一次想到死亡的經驗時,有一位老師分享道:「小時候晚上看星星,看到最後天空完全變黑,忽然覺得很害怕。」另一位同學說,國小時,曾經接到媽媽打電話來通知舅舅過世的消息,當時聽到很害怕。在記憶中,媽媽跟舅舅的感情很好,自己跟舅舅的感情也很好,一時間聽到此消息覺得很害怕。
一位校內同學說,小學時期有一次去抓蝴蝶,把牠小心翼翼的放在口袋,結果不小心「害死」蝴蝶,覺得很難過,面對死亡很害怕失去。長大後看到父母日漸年邁,也很擔心萬一自己的父母先離開,不知道該如何面對。同時也曾經因為自己胸口悶,意識到對死亡的心理準備是一件重要的事情。
還有一位參與者說他的生命中經歷幾次生離死別。在他很小的時候,奶奶就已經過世,當時他很小,對奶奶印象不是很深,所以大人教他要拜奶奶,當下覺得很奇怪,當時只覺得是例行公事而已,毫無感覺。後來有一次感冒咳嗽生病,長時間的昏睡後,醒來後發現有人陪伴,當下認為自己活著真好。後來年長面對親近家人生重病,親人不願面對自己的死亡,並在臨終階段與死亡抗拒、拉扯,當時他陪伴在側,跟在身邊,衝擊和感觸很深。他說,經歷這些,現在覺得生命像一本書。
一位參加者也跟大家真誠地分享:第一次害怕面對死亡,是另一半突然生重病,當時昏迷送往醫院,醫生詢問是否開刀,但開刀後會有兩種結果,一是無法救活,另一是成功後半身不遂或是成為植物人,當下真的很害怕,但字還是得簽,治療的過程中,每晚回家都是以淚洗面。此外,還有曾經因兒子論文跟教授產生諸多爭執,一度很想自殺,還好因經歷了太太的事情,所以懂得如何陪伴兒子。他說,因為另一半和小孩的事,讓他成長許多,也因此他一直學習感恩。
另一位參與者說,小時候家裡還是用那種燒柴的洗澡方式洗澡,因為沒注意,結果弟弟不小心掉進熱水裡面,當時弟弟才五歲,自己也很小,但到現在還是無法忘記弟弟當時燙傷的畫面。後來,自己養的狗過世,他非常難過,甚至得了憂鬱症,直到幫寵物辦了告別式,還花了很長的一段時間,才漸漸走出傷痛。另外,他還曾參加公司的老人劇團,聽到很多關於老人的生死經歷,對死亡有很多不一樣的想法。
還有一位校外人士,分享說很多人以為他是非常樂觀的人,但他自述自己其實是沒有悲觀的權利。在他人生當中,曾經簽了三張手術同意書,第一張是媽媽,第二張是爸爸,第三張是妹妹。媽媽目前已經不在世界上,而爸爸手術後現在在老人院裡養老,妹妹則是得了癌症。他認為自己很不孝,從前家裡是開花店,但在母親生前從來不曾幫母親種過花花草草,現在想想挺後悔的。
一位參與者說,曾經參加告別式時,看到有許多的花束,事後回家自己買了一束回家放,因為不想等自己過世後才有那些花,想在活著的時候看。並認為自己並不是一個樂觀的人,很多事情都會比較悲觀,但現在想想與其恐懼,倒不如多做點事情。
另一位參與者提及,他最早體驗死亡是在3歲時,因母親生重病,家中長輩給他相當大的責任和壓力,當時他被告誡不能詢問跟死亡有關等等的問題,並且還要背負家中最大孩子的責任,因此從小就被死亡威脅,覺得生命非常不可靠。即便現在已過40年,母親依然健在,他仍然覺得死亡很可怕、生命無常。成長後,有機會到安寧病房實習,為了體會死者的感覺,曾將自己關在黑暗的房間中,撥放念佛機,模擬死者躺在棺材裡旁邊只有念佛機的誦經聲,體會當死人的感覺,覺得常害怕。又因長期在安寧病房實習,一個月可送走40幾位末期患者,非常能體會死者家屬的恐懼和不安感。
有位參加者也說:只要提到死亡相關的話題,他都會害怕不敢正視,甚至只要是有關生死相關的書籍他連翻都不敢翻,不敢碰觸。但本身會去安養院當志工,每次遇到老人家死亡,都不敢接近不敢看,只能放聲大哭。尤其是有一次有位老太太才剛跟她說完話,等她上台表演唱完一首歌之後,老太太就過世了,讓她很難接受。
本活動感謝各大媒體熱烈報導與肯定!感謝!
● 死亡咖啡館 盼活得更有尊嚴 (中央社 2014-11-18)
● 南華大學死亡咖啡館 喝咖啡聊生死 (中央社 2014-11-18)
● 死亡咖啡館 盼活得更有尊嚴 (NOWnews 2014-11-18)
● 南華大學「死亡咖啡館」 喝咖啡聊生死 (台灣英文新聞 2014-11-18)
● 南華大學死亡咖啡館 喝咖啡聊生死 (新浪新聞中心 2014-11-18)
● 台大學舉辦“死亡咖啡館”活動輕鬆探討死亡議題 (大陸網易財經 2014-11-18)
● 台大學舉辦“死亡咖啡館”活動輕鬆探討死亡議題 (大陸華龍網 2014-11-18)
● 死亡咖啡館 喝咖啡談死亡 (國立教育廣播電台 2014-11-18)
● 喝咖啡聊生死 人生更透徹 (蘋果即時 2014-11-18)
● 聊死亡的咖啡 喝起來是什麼滋味 (蘋果即時 2014-11-18)
● 聊故人 死亡咖啡館正向看生命 (聯合報 2014-11-19)
● 南華師生討論會 喝咖啡談生死 珍惜當下 (人間福報 2014-11-19)
● 南華大學「死亡咖啡館」 喝咖啡聊生死 (人間衛視 2014-11-20)
●延伸閱讀:
臺灣第一場「死亡咖啡館」活動全記錄 (2014-10-24)
臺灣第二場「死亡咖啡館」活動全記錄 (2014-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