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咖啡館」這個活動最早起源於英國,早在2010年11月,活動發起人Jon Underwood因十分關注生死議題,某天在翻閱英國獨立報(Independent newspaper)時,閱讀到一篇由Bernard Crettaz所撰寫,有關人們對死亡態度的相關報導後,啟發了他邀請親友共同探討死亡的理念,之後,「死亡咖啡館」的舉辦構想便由此誕生。
Jon Underwood的第一場「死亡咖啡館」,是在他自己的家裡舉辦的。他邀請了幾位親朋好友,以輕鬆、自然的方式聚在一起聊生死,成員們毫無禁忌,沒有避諱,用一種健康、正面的態度談論有關生命和死亡的話題。同樣參與活動時任心理治療師的Jon Underwood的媽媽Sue Barsky Reid,在參與活動後啟發了自我對死亡的更深層想法,自此給予Jon Underwood更多、更具體的建議,這樣的理念便開始獲得各地人們的響應與發揚。
截至目前為止,「死亡咖啡館」已經舉辦的國家包括有澳大利亞、奧地利、加拿大、丹麥、法國、德國、希臘、香港、愛爾蘭、意大利、荷蘭、紐西蘭、挪威、波蘭、新加坡、瑞典、英國、美國及香港、北京。全世界已舉辦3000多場,臺灣已舉辦102場。
Jon Underwood的理念,「死亡咖啡館」的舉辦,參加者只要對死亡議題有興趣、不避諱即可參加。只要有關死亡議題即可,沒有特別限制。多久辦一次死亡咖啡館,答案是沒有一定的,只要覺得時間對了,就可以舉辦。至於活動時間,通常大約兩小時,過程要輕鬆、愉悅。舉辦「死亡咖啡館」活動,選擇一個輕鬆、舒服的場所。「死亡咖啡館」並不侷限於特定場合,可以是某人的住家、咖啡廳、茶館、餐廳、辦公室…等等。除了死亡的議題也可以討論較輕鬆的話題,分享美食,因為透過美食分享,可以增進人們之間的溝通。 |
|
台灣近年來大力推動生死教育,國人對死亡已有不同於以往的觀念和態度,也較願以開放的胸懷來談論死亡和面對死亡。
具體的作法如:內政部制定《殯葬管理條例》、編撰《現代國民喪禮─殯葬自主‧慎終追遠》專書,宣導「殯葬自主、性別平等、多元尊重」之現代喪禮核心價值,致力推動殯葬改革;立法院亦制定《安寧緩和醫療條例》,宣導人們對生命和死亡的尊重及尊嚴。
本活動主辦單位《臺灣殯葬資訊網》亦自民國98年起,提供國人有關臨終、死亡、殯葬、禮儀與生死議題等國內外最新、最豐富、最詳盡的資訊。說明傳統喪葬禮儀的文化內涵與意義,介紹現代生命禮儀的觀念和做法,幫助國人泰然面對自己或親人生命的終點,圓滿處理身後事,並且尊重生命,瞭解生命的價值與意義。
國人向來避諱死亡,而「死亡咖啡館」以輕鬆、愉悅方式談論生死,能有助於國人用正向態度面對死亡,因此特提出此計劃,希望藉由系列的活動,讓更多民眾正面面對死亡、接受死亡,讓生命更有尊嚴、更有意義。
|
|
為了讓來參加這個活動的朋友們在回去後也能延伸思考並檢視自己的生命,我們也準備了幾個延伸思考的資料,這些資料參考自華都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出版郭慧娟編著《生死學概論》一書,其有以下幾個內容,僅節錄部分重點:
思考一:「第一次想到死亡是什麼時候?」
說明:
請思考這輩子你的人生中,到目前為止,第一次想到死亡這件事是什麼時候?是在幼稚園時?或是小學時?或是國中時?或是其他階段?或是從來都沒想過?當時發生了什麼事,或是什麼原因想到死亡之事,而自此後,你的死亡態度是否便形成,並影響你至今?藉由記錄、回顧、思考,細細檢視自己對死亡的認知與態度。
思考二:檢測一下自己的死亡態度
說明:
藉由死亡態度檢測,瞭解自己的死亡態度。
①根據你自己真實的感受與想法,誠實回答以下20題,你同意其說法請答「是」;不同意的請答「否」。
②將自己填答「否」的答案加起來,一題一分,即您的得分。
思考三:「遺願清單」模擬與省思
說明:
英國一名21歲癌症末期女子,知道自己生命只剩數月時間,便為自己製作一份「遺願清單」,列出臨終前想為自己和家人實現的心願,包括與偶像見面、開單身派對以及和家人去海邊等等。這名女子一一的逐步實現她的臨終遺願,也打動了廣大英國民眾的心。模擬英國女孩臨終列出「遺願清單」,體悟活在當下並惜生命。假設自己只能再活在這世上3個月,請想像並模擬列出「遺願清單」,並省思自己的生命意義是什麼,以及思考當下生命中自己最重視或想要珍惜的人、事、物。
思考四:「see your folks」親情計算題
說明:
藉由「see your folks」(看你的雙親)計算活動,提醒自己珍惜與家人相處的時光,並懂得珍惜當下。請計算在剩下來的時光還能與父母相處的時光有多少?並以平均壽命75歲計算,看看自己還能見父母幾次。舉例來說,如果父母都住在國內、年齡55歲,你平均每天都會探望他們,那麼你還能見他們的次數為7300次。如果改每週探望1次,可能剩1040次,改每月1次,剩240次,改每年1次就只剩20次。算完後,再想想:每一次你又與他們相處多久?講了多少話?是愉快的對談,還是冷漠習以為常的相處?
思考五:大方說出「我愛你」「謝謝你」「對不起」
說明:
藉由向家人說出心中的愛,隨時盡情表達自己對家人的情感,並思考家人對自己的付出與關愛,學習感恩並珍惜感情。找適當機會向爸爸、媽媽、祖父母、兄弟姐妹和子女們說出:「我愛你」、「謝謝你」、「我想念你」「對不起」等表達感謝或情感或關懷的話語。並感受(或記錄)自己心裡的感想、家人的反應,以及家人的回饋。表達之前最好有適當的相處時間,可從生活點滴切入,或由各種生活關懷進入本次欲表達內容。
思考六:愛的叮嚀─學習自我悲傷(情緒)管理
說明:
喪親悲傷是人在喪親後所呈現出來的一種正常的情緒反應,這些情緒反應會影響喪親者的生理、心理及生活,悲傷的性質及強度會隨著時間、情境的不同而改變,一般來說,通常至少要三個月、半年至一年才能逐漸平復。
喪親者要逐漸走出喪親悲傷,是需要一段調適期的。喪親的失落感是必須面對及處理的。一般的臨床醫師都鼓勵悲傷者表達他們的苦惱,將潛藏的憤怒和罪惡感,帶到可察覺的意識層面。反之,不去面對處理,久而久之將會影響生活功能,並造成病態悲傷。本活動提供悲傷情緒管理記錄表,以及如何陪伴喪親家屬方法與技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