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各縣市 火化場 合法禮儀社 合法墓園寶塔 合法生前契約
粉絲團
銀髮生死教育
兒童死亡教育
生死教育
那要怎麼辦
喪葬禮俗
寵物天堂
性別平等
殯葬自主
多元尊重
臨終處理
身後事
遺囑/繼承
預約葬禮
臨終關懷
生前契約
喪禮流程
悲傷輔導
慎終追遠
名人說生死
生死文選
好書共享
生死教育短片
電影分享
殯葬文書
喪葬費用
禮儀用品
消費權益
墓園/寶塔
殯葬革新
死亡藝術
環保自然葬
產業動態
禮儀公司
殯儀館
禮儀師
喪禮證照考試
專訪演講
殯葬新聞
殯葬論壇
殯葬政策

臺灣第十場「死亡咖啡館」活動全記錄
2015-03-07 高雄-主婦聯盟 (活動相簿)

臺灣第10場「死亡咖啡館」活動已於104年3月7日(六)下午1點30分到4點30分,在高雄主婦聯盟苓雅分社圓滿結束。這一場由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高雄苓雅地區營運負責主辦,前後總共籌劃了4個月,報名參加的成員都是社員及眷屬、朋友,年齡層多為40歲以上,大家侃侃而談,對死亡的議題並不避諱。儘管憶起往生多年的親人不免哽咽,但對於自己的後事更有定見,不希望增添親人的困擾或爭執。

在這場死亡咖啡館活動中,參加成員們談論的死亡議題很多,無論是臨終議題、身後事處理、殯葬觀念或禁忌、宗教信仰或喪親悲傷等,活動目的不在提供一個正確的或特定的答案。這個活動旨在讓大家能夠願意「聽」、「說」、「看」,正向面對死亡,進而能珍惜生命,活在當下。

參加了這個活動,很多參與者都說:「面對無常,四道:道謝、道愛、道歉、道別,還是及早說出口吧!」的確,面對死亡,最大的目的不就是要好好活著嗎?因為生命是有限的、短暫的,所以,我們更應珍惜親人,把握當下。

在這場活動中,不少成員談及沒有勇氣面對親人會死亡這件事。有一位女性朋友說:「我只要一想到養的寵物可能會離開我,就很害怕、很想哭…」;還有一位朋友提及:「一位長輩走了多年,但至今還是無法走出喪親悲傷,而且很怕家人再談起,似乎那是心中永遠的痛,逃避不談,才不會碰觸傷疤。」

事實上,面對死亡、面對親人離去,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是學習承擔、負責和面對。我們任何人都得面臨親人離去,不是嗎?面對生命中的生離死別,是人生的必須功課,無可逃避的。郭慧娟老師建議參加的成員們,以正向的態度面對親人的死亡,並以積極的行動去做。

郭慧娟老師建議,如果仍然沒有勇氣面對已經過世的家人,可以安排一個專屬的追思的紀念日,那一天,可以的話請家人都空出時間來,當然,如果你想自己一個人也是可以的,在專屬的空間和時間裡,好好的去思念這位過世的親人。在追思的空間裡,可以擺放過世親人的照片、光碟、生前物品,也可以擺放個他生前習慣坐的椅子,就當他在那邊,盡情的去跟他對話,去傾訴自己心中的一切,把想說的話都說出來,把心中的一切都發洩出來,讓自己好好的去面對、經歷、想念和這位親人的過去種種,以及他逝去後你的心境歷程。你會發現,在面對親人的死亡過程中,其實你也在面對內心真實的自我。

郭老師也提醒大家,在喪親後應照顧好自己的身體和情緒,對於陷入喪親哀慟的家人或朋友,應多予關懷和陪伴,喪親的關懷和陪伴,可以這麼做:專注耐心的傾聽他(她)所說的話、表達自己的同理感受、當他(她)想哭時讓出可以好好哭的不被打擾空間、給他(她)溫暖的擁抱和支持、不要做無謂的說教或說些無濟於事的勸慰話、別把自己的價值觀或感受強加於對方身上、陪他(她)一同回顧逝者生前的種種、讓他(她)感覺你一直關心著他(她)、鼓勵他(她)參加正常的社交活動、照顧好自己的情緒,以免造成對方的困擾。  告訴他(她)悲傷是正常且應該的、每個人的悲傷情境不同,應予尊重,或是.陪伴他(她)哭、禱告或誦經等。安慰者或陪伴者應適度的表達真誠實際的關懷態度。當然,如果悲傷已超過正常情形,必要時也應鼓勵尋求專業協助。

其實,喪親悲傷是難免的,任何人都會因為不捨親情而感到難過、悲傷,也會因為親人離去而感到強烈失落,無論是心理上的感受,或是生活上的諸種不習慣,這些悲傷情緒都是必須走過的,也必須有時間去適應的。因此,我們應有效照顧和管理自己的情緒,善用時間和空間,並在適當時候勇敢尋求協助與支援,才能順利走出喪親悲痛,繼續自己的人生。

為了讓大家心情沈澱下來,聚焦在本次活動議題上,活動一開始大家便一同欣賞一段12分鐘的小短片,短片內容有三段,提出了人們面對死亡的心態、喪親的悲傷和臨終遺憾。

  第一段提到人對於死亡這件事似乎不容易做好準備,即使知道親人已經到了末期,心情還是起伏很大,除非心理做好準備,否則很難坦然面對。提醒大家思考:這輩子你第一次想到死亡是什麼時候?當時發生了什麼事情?讓你對死亡產生什麼想法?你曾經經歷跟死亡有關的事件嗎?當時的你有什麼感覺?死亡帶給你、我怎樣的衝擊和震撼?而面對死亡,誰又能做好準備……

  第二段提到,當死亡真的到來時,悲傷很快地就籠罩著我們,沒有預告,沒有喘息的時間,面對悲傷我們究竟該如何自處?幾乎大部分的人都是孤寂無助的走過無數悲傷的白天晝夜,獨自體味「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淒涼」的滋味。只有走過悲傷,才知「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第三段則提醒:每個人都知道也都會說:人要活在當下,可是,生活中總有很多事牽絆著我們。忙!忙!忙!是我們怕面對生死的最大藉口。你可曾想過:如果你只能活到明天,你這輩子到底值不值?你還有什麼事沒有完成?你又錯過了什麼事?國外有一位護士針對1000位臨終病人進行調查,發現大部分的臨終病人,在生命盡頭最後悔的五件事是:一、我希望當初我有勇氣過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而不是別人希望我過的生活。二、我希望當初我沒有花這麼多精力在工作上。三、我希望當初自己能有勇氣表達我的感受。四、我希望當初我能和朋友保持聯繫。五、我希望當初我能讓自己活得開心點。

今天很高興、也很榮幸跟大家一起共享這個「輕鬆談生死」的下午茶相聚時光。

很多人對死亡感到恐懼,大部分人對死亡的恐懼有四點:第一點是對死後世界或死後生命究竟是否會延續充滿了未知,因為不知道會怎樣而感到害怕、焦慮;第二是怕面對死亡可能帶來的痛苦煎熬,也就是擔心無法痛快的死亡,怕備受病痛折磨;第三是還有很多事未完成,可是時間不夠了;四是欲求太多,還想要繼續人生,放不下。

而面對死亡,有三個大的面向。一是他人的死亡,一是面對你的死亡,一是我的死亡。「他的死亡」像醫護人員、殯葬從業人員、救護車人員等,平日大部份接觸的就是別人的死亡;「你的死亡」指的是關係距離比較近的親友、家人;「我的死亡」則是自己要面臨的生命大事。

    從很多的實際案例中顯示:教生死學的老師、醫護人員、殯葬從業人員、救護車人員等在面對親人死亡和自己的死亡時,不一定能比其他行業的一般人來得「高明」,這真的是很弔詭的事。依照常理,這些人員看得多、面對得多,理當比一般人豁達得多,應該「看開了」不是嗎?但往往卻不一定。

我們一般人平日因恐懼、避諱死亡,因此多不願思考跟死亡有關的任何事情,再加上我們的教育也缺乏這一大塊,這就是我們為何要辦這樣的活動,這也是這個活動想要帶動的意義。

或許你會問:「為何要讓我們談死亡?」「這對我們會有什麼好處?」「談其他議題不是愉快許多?」「死亡咖啡館聽來很可怕?」

要知道,死亡不是一瞬間的事情,從家族中有一個人生病開始,全家族的人就會逐漸面臨許多問題,包括:病人和家人如何面對死亡這件事?醫病溝通的問題?醫療的問題?該不該放棄急救?臨終病人的生理、心理、情緒、靈性和宗教上的需求與照護?如何善終的問題?如何給予病人臨終關懷?病人和家屬在臨終階段如何互動,才能彼此生死兩安?接下來便是過世前的臨終準備與處理、後事的協商、治喪、喪禮的規劃與辦理、殮、殯、奠、葬、祭等問題。辦完喪禮以後,真正的悲傷來了,如洪水猛獸,又有多少人是自己躲起來療傷?那種悲和痛也沒人教我們如何面對和抒發。

試想:上面所講一系列的問題和事情,我們的教育、我們的學校都沒教,我 們的家庭也都不太談,但是,沒有人能夠逃避呀!一旦事情來臨了,你我能知道該怎麼辦嗎?不知道,對不對?所以,我們辦這個活動的目的就是要大家來談,要大家願意去面對,要大家願意思考,要大家聽聽別人怎麼說,想想自己生命中類似的經驗,回去以後也可以跟家人好友談一談。

當我們願意談論和面對死亡時,我們就能夠從容的面對人生的生、老、病、死,死亡前能做好各種準備,死亡前能夠有時間有機會圓滿這一生,該道別的完成道別,該道謝的道了謝,該說sorry的也道了歉,該表達愛意的也盡情表露,該和解的也完成和解,這是如何溫馨和圓滿的事呀!這難道不是人生最後很重要的事嗎?

所以,接下來,我們大家就盡情的分享。舉凡跟死亡有關的議題都可以分享。例如:第一次想到死亡是什麼時候?回憶自己幾歲時第一次想到死亡當時發生了什麼事情?為什麼會想到死亡?當時的心情及之後對自己的影響。曾經有無和別人談論死亡的經驗?為什麼我們的社會忌諱死亡?生活中對死亡的禁忌:數字、諧音、想像?辦理喪事時有哪些禁忌?我們對禁忌和死亡的因應態度為何?親人過世時的經驗分享。面對死亡的態度是否能夠改變?臨終時親人能做什麼?具體的臨終關懷該做些什麼?面臨生命最後關頭該有什麼態度?自己能為自己的後事做主嗎?辦喪事時常遇到什麼問題?對喪葬禮俗有什麼看法?喪失親人的悲傷經驗分享。如何走出喪親悲傷?多久走出悲傷才是正常?對生前告別式的看法?預約喪禮的具體做法有哪些?對安寧療護的瞭解和接受討論。放棄急救?堅持到底?人臨終前會有什麼反應?需要怎樣的照護?意外死亡對我們的衝擊是什麼?對死亡的污名化又是什麼?寵物的臨終陪伴、關懷與失去後的悲傷……等等。

一位參加成員說,父親過世後因遺囑交代不清楚,財產分配情形引發孩子們間的爭執和不悅,兄弟姊妹因此關係緊張,他還因此感到難過、憂鬱,慢慢地才走出喪親悲傷。所以,他覺得身後事交代得清楚是一件很重要的事。除了財產,其他包括醫療、喪禮、想對孩子交代的話,或自己所有各種物品或心願,也都可以一一寫清楚或講明白,以免造成後輩子孫的不知所措,甚至不圓滿。

一位參加者表示,由於社會對於死亡、喪禮的禁忌,導致自己遇到喪事就會避諱,從小對於死亡感到非常恐懼,但又對其抱持著好奇,為了克服對於死亡的恐懼,透過宗教參加助念團,感到原來死亡其實並不總是恐怖,其實還可以是溫暖的,並且可以幫助別人,感受到正面的能量。

數位參加者分享道,很多夫妻們都會分開旅遊,不能同時出遠門,擔心萬一若出意外,至少得留另一位在,才能照顧家裡、處理後事。這也說明了,很多人其實覺得生命是無常的,意外可能隨時發生,而人對死亡的恐懼和焦慮,往往會讓人有因應的措施和做法。因為還有責任,還有義務,還有家人須照顧,所以很多人必須努力,必須保重,這不就是一種承擔和責任嗎?因此,也有人分享說,自己並不怕死,倒是擔心的是自己死亡,家人怎麼辦?放不下呀!

有一位參加的朋友說,她今天才參加一個可以說是「空前」的婚禮和喪禮,婚禮的女主角爸爸剛過世,生前爸爸告訴她要牽著她的手陪著她走紅毯,但還來不及步上禮堂,爸爸就過世了。她還是想要爸爸陪著她完成人生大事,在教會神父策劃下,一場屬於父親的殯葬禮,跟屬於女兒的婚配聖事,就在同一台彌撒裡進行,讓400多名的參加者留下難忘的經歷。

一位參加者分享,孔子:「不知生,焉知死?」其實,人終將面對死亡,每個人都應知生、知死,重點在於要如何活得有意義、死得有價值才是,所以更要重視生命,把握活在當下的每一刻。

還有一位參加者表示,養的寵物走了,難過了好久,他聽說很多人會因為心愛的寵物走了很傷心,而不再飼養寵物,以免再面臨悲傷。他說他在寵物死了以後,他還是繼續再養,反倒是再養一隻狗後,比較快走出悲傷。他說,我們誰能預測。

 
用LINE傳送






















◆首例3D複製死者手指紋解鎖手機
◆美國太空葬實錄
◆一個婚禮一個葬禮同場辦彌撒


COPYRIGHT 2009‧本站所有圖文皆受著作權法所保護‧轉載請註明出處
E-MAIL:service@sycy.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