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第九場「死亡咖啡館」活動全記錄
2015-03-07 高雄-主婦聯盟 (活動相簿)
臺灣第九場「死亡咖啡館」活動已於104年3月7日(六)上午9點到12點,在高雄主婦聯盟苓雅分社圓滿結束。這一場由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高雄苓雅地區營運負責主辦,參加的多是該社社員,不少是退休的公務人員,也有幾位成員是網路報名而來,大家齊聚一堂,真誠地分享自己的生命故事,或是曾經面對死亡的種種感受,氣氛輕鬆卻不失感性。
原本「主婦聯盟高雄苓雅地區營運」只計劃在3月7日下午舉辦一場,舉辦訊息於年前po出,因「死亡咖啡館」活動名稱很「強烈」並「顯眼」,主辦單位擔心社員不知能否接受,但受理報名沒幾天,僅限30人的名額一下就額滿,眼看著還有其他人也想參加,主辦單位黃素津小姐立刻決定再加開一場,因此,上午這場便是加開出來的。
在這場死亡咖啡館活動中,參加成員們談論的死亡議題很多,無論是臨終議題、身後事處理、殯葬觀念或禁忌、宗教信仰或喪親悲傷等,活動目的不在提供一個正確的或特定的答案。這個活動旨在讓大家能夠願意「聽」、「說」、「看」,正向面對死亡,進而能珍惜生命,活在當下。
在團體分享時,一位參加者跟大家分享他的生命故事,很令現場大家感到動容。這位朋友說,他曾罹患癌症,發現時已是二期,那段期間心情起伏很大,放不下家人,除了恐懼死亡,更擔心自己如果走了,家人孩子不知道能不能好好生活。在家人的陪伴下,走過治療期,目前情況控制得不錯,對人生卻有了不同的體悟。因為自己罹病,他才發現到,沒有自己的日子,家人其實並非全然不知所措的,他們學習了承擔、面對和對自己負責,而自己也開始更愛自己,現在比以前懂得「活在當下」,時時刻刻珍愛家人和自己。
為了讓大家心情沈澱下來,聚焦在本次活動議題上,活動一開始大家便一同欣賞一段12分鐘的小短片,短片內容有三段,提出了人們面對死亡的心態、喪親的悲傷和臨終遺憾。
第一段提到人對於死亡這件事似乎不容易做好準備,即使知道親人已經到了末期,心情還是起伏很大,除非心理做好準備,否則很難坦然面對。提醒大家思考:這輩子你第一次想到死亡是什麼時候?當時發生了什麼事情?讓你對死亡產生什麼想法?你曾經經歷跟死亡有關的事件嗎?當時的你有什麼感覺?死亡帶給你、我怎樣的衝擊和震撼?而面對死亡,誰又能做好準備……
第二段提到,當死亡真的到來時,悲傷很快地就籠罩著我們,沒有預告,沒有喘息的時間,面對悲傷我們究竟該如何自處?幾乎大部分的人都是孤寂無助的走過無數悲傷的白天晝夜,獨自體味「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淒涼」的滋味。只有走過悲傷,才知「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第三段則提醒:每個人都知道也都會說:人要活在當下,可是,生活中總有很多事牽絆著我們。忙!忙!忙!是我們怕面對生死的最大藉口。你可曾想過:如果你只能活到明天,你這輩子到底值不值?你還有什麼事沒有完成?你又錯過了什麼事?國外有一位護士針對1000位臨終病人進行調查,發現大部分的臨終病人,在生命盡頭最後悔的五件事是:一、我希望當初我有勇氣過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而不是別人希望我過的生活。二、我希望當初我沒有花這麼多精力在工作上。三、我希望當初自己能有勇氣表達我的感受。四、我希望當初我能和朋友保持聯繫。五、我希望當初我能讓自己活得開心點。
今天很高興、也很榮幸跟大家一起共享這個「輕鬆談生死」的相聚時光。
很多人對死亡感到恐懼,大部分人對死亡的恐懼有四點:第一點是對死後世界或死後生命究竟是否會延續充滿了未知,因為不知道會怎樣而感到害怕、焦慮;第二是怕面對死亡可能帶來的痛苦煎熬,也就是擔心無法痛快的死亡,怕備受病痛折磨;第三是還有很多事未完成,可是時間不夠了;四是欲求太多,還想要繼續人生,放不下。
而面對死亡,有三個大的面向。一是他人的死亡,一是面對你的死亡,一是我的死亡。「他的死亡」像醫護人員、殯葬從業人員、救護車人員等,平日大部份接觸的就是別人的死亡;「你的死亡」指的是關係距離比較近的親友、家人;「我的死亡」則是自己要面臨的生命大事。
從很多的實際案例中顯示:教生死學的老師、醫護人員、殯葬從業人員、救護車人員等在面對親人死亡和自己的死亡時,不一定能比其他行業的一般人來得「高明」,這真的是很弔詭的事。依照常理,這些人員看得多、面對得多,理當比一般人豁達得多,應該「看開了」不是嗎?但往往卻不一定。
我們一般人平日因恐懼、避諱死亡,因此多不願思考跟死亡有關的任何事情,再加上我們的教育也缺乏這一大塊,這就是我們為何要辦這樣的活動,這也是這個活動想要帶動的意義。
或許你會問:「為何要讓我們談死亡?」「這對我們會有什麼好處?」「談其他議題不是愉快許多?」「死亡咖啡館聽來很可怕?」
要知道,死亡不是一瞬間的事情,從家族中有一個人生病開始,全家族的人就會逐漸面臨許多問題,包括:病人和家人如何面對死亡這件事?醫病溝通的問題?醫療的問題?該不該放棄急救?臨終病人的生理、心理、情緒、靈性和宗教上的需求與照護?如何善終的問題?如何給予病人臨終關懷?病人和家屬在臨終階段如何互動,才能彼此生死兩安?接下來便是過世前的臨終準備與處理、後事的協商、治喪、喪禮的規劃與辦理、殮、殯、奠、葬、祭等問題。辦完喪禮以後,真正的悲傷來了,如洪水猛獸,又有多少人是自己躲起來療傷?那種悲和痛也沒人教我們如何面對和抒發。
試想:上面所講一系列的問題和事情,我們的教育、我們的學校都沒教,我 們的家庭也都不太談,但是,沒有人能夠逃避呀!一旦事情來臨了,你我能知道該怎麼辦嗎?不知道,對不對?所以,我們辦這個活動的目的就是要大家來談,要大家願意去面對,要大家願意思考,要大家聽聽別人怎麼說,想想自己生命中類似的經驗,回去以後也可以跟家人好友談一談。
當我們願意談論和面對死亡時,我們就能夠從容的面對人生的生、老、病、死,死亡前能做好各種準備,死亡前能夠有時間有機會圓滿這一生,該道別的完成道別,該道謝的道了謝,該說sorry的也道了歉,該表達愛意的也盡情表露,該和解的也完成和解,這是如何溫馨和圓滿的事呀!這難道不是人生最後很重要的事嗎?
所以,接下來,我們大家就盡情的分享。舉凡跟死亡有關的議題都可以分享。例如:第一次想到死亡是什麼時候?回憶自己幾歲時第一次想到死亡當時發生了什麼事情?為什麼會想到死亡?當時的心情及之後對自己的影響。曾經有無和別人談論死亡的經驗?為什麼我們的社會忌諱死亡?生活中對死亡的禁忌:數字、諧音、想像?辦理喪事時有哪些禁忌?我們對禁忌和死亡的因應態度為何?親人過世時的經驗分享。面對死亡的態度是否能夠改變?臨終時親人能做什麼?具體的臨終關懷該做些什麼?面臨生命最後關頭該有什麼態度?自己能為自己的後事做主嗎?辦喪事時常遇到什麼問題?對喪葬禮俗有什麼看法?喪失親人的悲傷經驗分享。如何走出喪親悲傷?多久走出悲傷才是正常?對生前告別式的看法?預約喪禮的具體做法有哪些?對安寧療護的瞭解和接受討論。放棄急救?堅持到底?人臨終前會有什麼反應?需要怎樣的照護?意外死亡對我們的衝擊是什麼?對死亡的污名化又是什麼?寵物的臨終陪伴、關懷與失去後的悲傷……等等。
一位朋友分享他第一次想到死亡是在小學時,當時他站到住家2樓上,突然有很想跳下去的想法,當時便思考:跳下去會不會死?死了會怎麼樣?死了自己還有感覺嗎?死亡是怎樣的情形?想了半天完全沒有結論,但這便是他這輩子第一次想到死亡的情景。他提及自己曾有過的親人死亡的經驗。第一次是父親過世,因事前沒有任何討論,也不知道父親是怎麼想的,他記得很多事都是用「擲筊」來解決,用「擲筊」來徵得父親的同意,「擲筊」是活著的人和死去的親人的最佳方式。另外一位長輩過世時,是由這位長輩的另一半決定,當時是以道教方式辦後事,整個喪禮很熱鬧,還請了孝女白琴,當時哭有一定的時間,說哭就得跟著哭,不哭不行,只得跟著「假哭」,「應付」親友。他說,他非常不喜歡這樣的文化,因為,悲傷是一種自然的表現,為了做給別人看而要求家屬哭,反倒令喪親者更難受,更不知所措。
一位參加者分享,多年前因意外事故曾有非常接近死亡的時刻,昏迷後醒來由於全身無法動彈也沒有感覺,對於所有人事物充滿負面的想法,後來透過各種方式,包括:社團、活動、運動,讓自己積極正向地面對自己的人生,感受到生命的喜悅。現在比較能體會生命的價值和意義,並用很正面的態度活下去。
另一位朋友說,他爸爸今年80多歲了,以前弟弟曾跟他談過身後的事情,他老人家非常不高興,但過了85歲以後,爸爸開始願意談,還自己挑靈骨塔,寫遺書,思考身後財產分配問題。父母相差十多歲,母親生性十分開朗,得知自己罹患乳癌,一開始衝擊不小,之後卻能坦然面對,能淡然地跟大家分享自己的病情、心裡的感覺,甚至全家人都已簽署末期放棄急救書。這位朋友自己本身和家人都有非常正向的生死觀,他的分享也鼓勵並感染了在場許多參加活動者。
一位殯葬從業人員表示,同業許多朋友跟他一樣,不少長輩對於自己從事殯葬業非常排斥,對於死亡更是非常忌諱,也完全不談論相關話題,想法及觀念仍舊較為保守,甚至到過世前都不曾找人談論關於自身的身後事,但明明家人就有業者,卻排斥去接觸或了解,從不願意正向去面對。所以,當有這樣的活動時,覺得很有意義,也希望家人能有機會了解面對死亡的正向意義。
不少參加者表示,有時候喪禮反而能凝聚家人情感,更能增加家族親人間的情感連結。但也有不少朋友分享,喪禮中有一些喪葬禮俗,包括不能在亡者面對哭,眼淚不能滴到亡者身上,或是人死後8個小時不能動,這些喪禮禁忌的真正意涵是什麼?有時候覺得有一些意思,但有時候卻覺得某些禁忌似乎反而讓家屬更悲傷,或更受到無謂的限制。
還有一位參加者跟大家分享,有時候沒有預期的死亡會令人備感不捨。他說,家族中有一位親戚,因為另一半車禍過世,突如其來的噩耗,如晴天霹靂般,什麼都來不及,什麼都沒說,讓這位親戚頓失依靠,生命中好像空了一大塊,有一段時間看不到這位親戚,等到看到她了,她才說,自己除起來默默療傷,而這喪親之痛,哪是外人所能瞭解?只有自己走過,才知道原來喪親就像自己的某一部分也死了一般,必須自己去面對、去處理、去承擔,當然家人的陪伴也很重要。
一位本身也曾罹癌的朋友,在多年前檢查發現罹癌,當時一路開車,一路哭泣,回家後心裡一直抗拒治療,曾因此憂鬱了2個多月,受盡內心煎熬,思前想後,最後才願意接受化療,也開始思考自己的生命,反思這一生的一路歷程,期間看了很多書,最後願意並接受,還看了一本許達夫醫師寫的「感謝老天,我得了癌症!」的書,之後,慢慢的,發現自己有了改變,逐漸正向思考生命,有一種重生的感覺。這位朋友說,他還曾經寫一封信給所有親友,用很愉悅、感恩的心情,感謝老天讓他活下來。罹癌讓他重新思考自己的飲食習慣,開始吃健康的食品。如今,這位朋友不但珍惜生命的每一天,也願意坦然面對身後事,包括身後的喪禮也都交代得很清楚,他說:「這就是罹癌教會我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