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各縣市 火化場 合法禮儀社 合法墓園寶塔 合法生前契約
粉絲團
銀髮生死教育
兒童死亡教育
生死教育
那要怎麼辦
喪葬禮俗
寵物天堂
性別平等
殯葬自主
多元尊重
臨終處理
身後事
遺囑/繼承
預約葬禮
臨終關懷
生前契約
喪禮流程
悲傷輔導
慎終追遠
名人說生死
生死文選
好書共享
生死教育短片
電影分享
殯葬文書
喪葬費用
禮儀用品
消費權益
墓園/寶塔
殯葬革新
死亡藝術
環保自然葬
產業動態
禮儀公司
殯儀館
禮儀師
喪禮證照考試
專訪演講
殯葬新聞
殯葬論壇
殯葬政策

臺灣第12場「死亡咖啡館」活動全記錄
2015-03-22 嘉義-育人國小 (活動相簿)

臺灣第十二場「死亡咖啡館」活動已於104年3月22日(日)下午2點到4點30分,在嘉義市育人國小圓滿結束。這一場負責主辦的是社團法人中華職工就業輔導協會,點心飲料由嘉義關北紅豆餅嘉義店贊助提供。

這場活動參加的近20位朋友,有的從事生前契約販售,有的從事教職,有的在醫院服務,來自不同領域、不同背景、不同地方的報名者齊聚一起,大家雖然彼此陌生、不認識,卻能很快的融入氛圍中,打成一片,由衷的分享自己的生命經驗。憶及親人過世時的臨終照護與互動,以及親人過世後走過喪親悲傷種種,大家有感嘆、有遺憾、有安慰,也有無限思念。

這一場活動中有人分享喪禮的意義和處理問題。有朋友提及喪禮的諸多功能其實在喪禮過程中未被發揮出來,一位朋友分享,她的父親過世時,殯葬業者有說可以在告別式上讀哀章,但業者並沒有說清楚奠文對家屬的意義什麼,當時她們家人不以為意,後來才知道原來讀哀章是親人最後一次在所有親友面前公開向逝去親人說話表達的機會,她們卻錯過了。

也有人提及喪親悲傷的面對與自處。多位參加者分享親人過世後如何面對喪親失落悲傷,有人說曾經夢見親人,有人則是必須藉助藥物及就醫,也有人認為完成逝去親人的願望或臨終和解很重要,與談者都認為活在當下,珍惜還活著的親人才是目前最重要、最實際的事。

另有參加者提到,人與人之間原本就有很多「恩、怨、情、仇」,活著的時候要面對,死去以後好像也一樣要面對。她說,每個人都要面對自己的生命及與親人之間的牽絆糾葛,要面對、處理,最後才能放下。

為了讓大家心情沈澱下來,聚焦在本次活動議題上,活動一開始大家便一同欣賞一段15分鐘的小短片,短片內容有三段,提出了人們面對死亡的心態、喪親的悲傷和臨終遺憾。

第一段短片提到人對於死亡這件事似乎不容易做好準備,即使知道親人已經到了末期,心情還是起伏很大,除非心理做好準備,否則很難坦然面對。提醒大家思考:這輩子你第一次想到死亡是什麼時候?當時發生了什麼事情?讓你對死亡產生什麼想法?你曾經經歷跟死亡有關的事件嗎?當時的你有什麼感覺?死亡帶給你、我怎樣的衝擊和震撼?而面對死亡,誰又能做好準備……

第二段短片點出:我們大多數人恐懼死亡的原因有四:一是對死後世界的未知;二是怕面對死亡可能帶來的痛苦煎熬;三是還有很多事未完成;四是欲求太多、放不下。提醒大家思考及討論:死後生命是否繼續?人真有靈魂?死後靈魂又何去何從?如果生命無法繼續,死亡的意義是什麼?如果死後生命得以延續,那麼生命的意義又是什麼?

第三段則提醒:每個人都知道也都會說:人要活在當下,可是,生活中總有很多事牽絆著我們。忙!忙!忙!是我們怕面對生死的最大藉口。你可曾想過:如果你只能活到明天,你這輩子到底值不值?你還有什麼事沒有完成?你又錯過了什麼事?國外有一位護士針對1000位臨終病人進行調查,發現大部分的臨終病人,在生命盡頭最後悔的五件事是……1. 我希望當初我有勇氣過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而不是別人希望我過的生活。2. 我希望當初我沒有花這麼多精力在工作上。3. 我希望當初我能有勇氣表達我的感受。4. 我希望當初我能和朋友保持聯系。5. 我希望當初我能讓自己活過開心點。

今天很高興、也很榮幸跟大家一起共享這個「特別」的下午茶時光。很多人對死亡感到恐懼,大部分人對死亡的恐懼有四點:第一點是對死後世界或死後生命究竟是否會延續充滿了未知,因為不知道會怎樣而感到害怕、焦慮;第二是怕面對死亡可能帶來的痛苦煎熬,也就是擔心無法痛快的死亡,怕備受病痛折磨;第三是還有很多事未完成,可是時間不夠了;四是欲求太多,還想要繼續人生,放不下。

而面對死亡,有三個大的面向。一是他人的死亡,一是面對你的死亡,一是我的死亡。「他的死亡」像醫護人員、殯葬從業人員、救護車人員等,平日大部份接觸的就是別人的死亡;「你的死亡」指的是關係距離比較近的親友、家人;「我的死亡」則是自己要面臨的生命大事。

    從很多的實際案例中顯示:教生死學的老師、醫護人員、殯葬從業人員、救護車人員等在面對親人死亡和自己的死亡時,不一定能比其他行業的一般人來得「高明」,這真的是很弔詭的事。依照常理,這些人員看得多、面對得多,理當比一般人豁達得多,應該「看開了」不是嗎?但往往卻不一定。

我們一般人平日因恐懼、避諱死亡,因此多不願思考跟死亡有關的任何事情,再加上我們的教育也缺乏這一大塊,這就是我們為何要辦這樣的活動,這也是這個活動想要帶動的意義。


或許你會問:「為何要讓我們談死亡?」「這對我們會有什麼好處?」「談其他議題不是愉快許多?」「死亡咖啡館聽來很可怕?」

要知道,死亡不是一瞬間的事情,從家族中有一個人生病開始,全家族的人就會逐漸面臨許多問題,包括:病人和家人如何面對死亡這件事?醫病溝通的問題?醫療的問題?該不該放棄急救?臨終病人的生理、心理、情緒、靈性和宗教上的需求與照護?如何善終的問題?如何給予病人臨終關懷?病人和家屬在臨終階段如何互動,才能彼此生死兩安?接下來便是過世前的臨終準備與處理、後事的協商、治喪、喪禮的規劃與辦理、殮、殯、奠、葬、祭等問題。辦完喪禮以後,真正的悲傷來了,如洪水猛獸,又有多少人是自己躲起來療傷?那種悲和痛也沒人教我們如何面對和抒發。

試想:上面所講一系列的問題和事情,我們的教育、我們的學校都沒教,我 們的家庭也都不太談,但是,沒有人能夠逃避呀!一旦事情來臨了,你我能知道該怎麼辦嗎?不知道,對不對?所以,我們辦這個活動的目的就是要大家來談,要大家願意去面對,要大家願意思考,要大家聽聽別人怎麼說,想想自己生命中類似的經驗,回去以後也可以跟家人好友談一談。

當我們願意談論和面對死亡時,我們就能夠從容的面對人生的生、老、病、死,死亡前能做好各種準備,死亡前能夠有時間有機會圓滿這一生,該道別的完成道別,該道謝的道了謝,該說sorry的也道了歉,該表達愛意的也盡情表露,該和解的也完成和解,這是如何溫馨和圓滿的事呀!這難道不是人生最後很重要的事嗎?

所以,接下來,我們大家就盡情的分享。舉凡跟死亡有關的議題都可以分享。例如:第一次想到死亡是什麼時候?回憶自己幾歲時第一次想到死亡當時發生了什麼事情?為什麼會想到死亡?當時的心情及之後對自己的影響。曾經有無和別人談論死亡的經驗?為什麼我們的社會忌諱死亡?生活中對死亡的禁忌:數字.諧音.想像?辦理喪事時有哪些禁忌?我們對禁忌和死亡的因應態度為何?親人過世時的經驗分享。面對死亡的態度是否能夠改變?臨終時親人能做什麼?具體的臨終關懷該做些什麼?面臨生命最後關頭該有什麼態度?自己能為自己的後事做主嗎?辦喪事時常遇到什麼問題?對喪葬禮俗有什麼看法?喪失親人的悲傷經驗分享。如何走出喪親悲傷?多久走出悲傷才是正常?對生前告別式的看法?預約喪禮的具體做法有哪些?對安寧療護的瞭解和接受討論。放棄急救?堅持到底?人臨終前會有什麼反應?需要怎樣的照護?意外死亡對我們的衝擊是什麼?對死亡的污名化又是什麼?寵物的臨終陪伴、關懷與失去後的悲傷……等等。

一位分享者說,一般人對死亡真的比較不敢去面對,聽到老師今天分享的諸多生死問題,感受真的特別深。她說,她最近看西藏生死書,書中從教人觀照自己的心,到談臨終、談輪迴,讀後深覺死亡其實是一個開始,不是結束,每個過程都有意義,因為有來世,所以做什麼事都會往後延伸,死亡一點都不可怕。但是,現代人卻普遍覺得死亡是一件可怕的事,而且是生命的結束,所以陷於恐懼與害怕,並且受其所苦,甚至無法走出失落與悲傷。

一位朋友分享親阿姨多年前生病,罹患乳癌,一直拖到第三期才接受治療,後來住進安寧病房,那時才50多歲,這件事讓他感觸很深。這中間病人心裡多方折磨,家人也跟著病情忐忑不安,家庭氣氛很沈重,該不該接受治療,要不要接受安寧療護,臨終前那種捨不得的心情,都是煎熬,走過以後常常會想到,有反省也有懊悔。

另一位分享者說,自己在販售生前契約,以前總認為「生前契約」是商品,但後來慢慢學習和思考,現在覺得那是一份「責任」。以前的她很叛逆,對家人說話總是很直接,不懂得如何表達心中的感覺和愛,現在會跟家人說心中的感覺,雖然不會說我愛你,但能說的都會先說,就是「活在當下」、「珍惜當下」,親戚朋友都明顯感覺自己的改變。她說,親人過世,當下親人的情緒都是必須被照顧的,即使是殯葬從業人員或跟死亡相關服務的人員也一樣,感情和生命的連結會因親人過世而遭受衝擊,當下實在很難做到完全冷靜和理性。

一位參加者分享道,自己第一次想到死亡是在年紀很小時,當時因發生車禍被車撞到,被送到醫院後,恍惚之間感覺自己到了一個灰濛濛的地方,穿著睡衣,之後每每想起,都覺得那個瀕死經驗很真實。她跟大家分享,爸爸在大一時離開人世,父親的離去對她影響很大,心中似乎一直牽掛著什麼。幾年後有一次做夢,夢見爸爸身體好像泡著福馬林,沒有說話,但似乎跟她說「爸爸要走了!妳要好好的。」,她在夢中緊緊的抱著父親,不讓他走。之後有一次看到一部電影《多桑的待辦事項》,想起父親生前種種,感觸萬千。父親過世後半年,她偶爾會夢見父親,一年後,她才開始哭,悲傷時常一片空白。後來自己結婚生子,產下一對雙胞胎,其中一位走了,有時家人朋友都說我很辛苦,但我自己不覺得,人生不就是如此,只能往前看、往前走。

另外一位朋友說,她從小對殯葬喪禮的種種便不害怕,年紀很小的時候先經歷外公死亡,當時印象很深刻的是外公的棺柩放在大廳,沒有蓋上棺蓋,每次經過我沒有覺得特別害怕,頭七那天家人都說他可能回來,之後我覺得他老人家是有回來。之後,國中時期,阿公過世,印象中那場喪禮辦得很傳統,所有陣頭都辦,完全遵循古禮,甚至還有雜耍,兩場喪禮給我的印象差很大。四、五年前爸爸過世,她才思考很多生死的問題,她和家人都希望父親能走得有尊嚴,當時她很冷靜很理性的面對父親的臨終和身後事,她沒有很害怕,覺得越害怕會越可怕,但是,之後過了一年在整理父親的遺物時,突然悲傷湧上心頭,頓感痛徹心扉,大哭一場,之後,感覺自己不是很舒服,還曾經看過精神科醫生,醫生給了藥,雖減緩生理問題,但沒解決喪父的悲傷,去了兩次就不再去。

這位朋友還說,其實後來深入去想,喪禮的過程中,很多儀節其實是有意義的,一般人因為忌諱談死亡,沒有機會多了解喪禮中儀節的含意,殯葬業者或禮儀師應該講清楚。例如:她的父親過世時,業者雖然有說告別式上可以讀奠文(哀章),但沒有講清楚為什麼要唸奠文,唸奠文的真正意義是什麼。如果她知道那是最後一次和父親的告別,如果她知道是唯一一次可以跟所有親友表達自己對父親的心中哀思,如果她知道那個意義性,她一定會好好掌握,絕對不會隨便就放棄,甚至不當一回事。她說,對很多家屬而言,能把心中的感恩及想念在告別式上講出來,也有盡哀的效果,不是嗎?

其他多位參加者也認為喪禮其實有一定的功能,它的作用是讓活著的人盡早回復到正常的生活,只是大部分的人不了解喪葬禮俗的真正意涵,禮儀師在協商時或許沒有說清楚,以致現代很多人不理解,沒有好好發揮這些儀節的功能,某些時候造成家屬的遺憾,是很可惜的。

 
用LINE傳送






















◆首例3D複製死者手指紋解鎖手機
◆美國太空葬實錄
◆一個婚禮一個葬禮同場辦彌撒


COPYRIGHT 2009‧本站所有圖文皆受著作權法所保護‧轉載請註明出處
E-MAIL:service@sycy.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