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各縣市 火化場 合法禮儀社 合法墓園寶塔 合法生前契約
粉絲團
銀髮生死教育
兒童死亡教育
生死教育
那要怎麼辦
喪葬禮俗
寵物天堂
性別平等
殯葬自主
多元尊重
臨終處理
身後事
遺囑/繼承
預約葬禮
臨終關懷
生前契約
喪禮流程
悲傷輔導
慎終追遠
名人說生死
生死文選
好書共享
生死教育短片
電影分享
殯葬文書
喪葬費用
禮儀用品
消費權益
墓園/寶塔
殯葬革新
死亡藝術
環保自然葬
產業動態
禮儀公司
殯儀館
禮儀師
喪禮證照考試
專訪演講
殯葬新聞
殯葬論壇
殯葬政策

臺灣第13場「死亡咖啡館」活動全記錄
2015-03-24 台中-龍寶生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活動相簿)

臺灣第十三場「死亡咖啡館」活動已於104年3月24日(二)下午2點到5點,在台中市中清路一段100號A棟12樓龍寶生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圓滿結束。這一場負責主辦的是龍寶生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中二區,從事生命服務事業的單位邀請相關同仁及開放外界朋友一起談論生死,期望能對死亡有不同的領悟,果然大家都說,在與他人真誠的分享中,迸出了一朵又一朵對生命不同思考的火花。聽聽別人談生死經驗,說說自己的生命故事,想想人世間的愛怨情仇和美好的過往,思念自己的親人,這真摯的情感交流與滴滴思親淚,最能感動人心。

這場活動參加的人數將近40人,是臺灣舉辦此活動以來人數最多的一場。有的從事禮儀工作,有的從事生前契約販售,有的從事教職,有國小輔導室老師,有的是上班族,有的是家庭主婦,年紀最長者80多歲,大家來自不同領域、不同背景、不同地方,齊聚一起談最難的生死,大家雖然彼此陌生,卻能很快的融入氛圍中,打成一片,由衷的分享自己的生命經驗。

在前面引言及播放影片時,有人憶及親人過世時的臨終照護與互動,以及親人過世後走過喪親悲傷種種,或許是心中有感嘆、有遺憾、有安慰,也或許是有無限思念,眼眶紅了,眼淚流個不止。

郭慧娟老師開場時說,當今社會中,人們多避聽、拒看,更避談死亡,視死亡為不幸。在許多家庭中,也有很多人忌諱談死亡。家中如果有高齡的長輩,那就更不能談論死亡,因為談論死亡是不吉利的,還會帶來厄運,而提到死亡的人多不受歡迎,也會被認為是不識相的人。在許多家庭中,孩子講了「死」字,大人可能馬上制止,也可能馬上說「童言無忌」等話語,以化解可能帶來的不祥。

生活中,有一些人盡量不經過殯儀館或火化場等處,甚至繞道而行;有些人經過在自宅辦喪事的喪家時,會習慣性地將頭轉開,或叫孩子轉過頭去別看;更多的情況是,很多人不上醫院探病,避諱進喪宅,不到殯儀館,如果去了,就得驅邪化煞。人生病了,即將死了,更不能談論死亡,因為談死不吉祥,談「死」形同詛咒,大家避之唯恐不及。因此,人一生病,越是病重,越失去談論死亡的機會,和親人距離也越來越遠,彼此都失去共同面對死亡和臨終之際心靈交流的機會。

生、老、病、死是生命的自然過程與現象,死亡是不可避免,也是不可逆的一種生命展現。雖然明知如此,大家卻都喜生懼死,凡是與死有關的議題、設施、法令、教育、政策等,就都會變得敏感、避諱而小心翼翼。隨著生活環境的改變與傳播科技的發達,現代人所面臨的生死問題較之以往更多元也更複雜。因此,身為現代人,應瞭解自身所處的社會生存環境,清晰自己所面臨的生死課題,更要具有健康、正向的生死態度,才能良好適應隨時改變和進步的社會,讓生命更美好。

為了讓大家心情沈澱下來,聚焦在本次活動議題上,活動一開始大家便一同欣賞一段15分鐘的小短片,短片內容有三段,提出了人們面對死亡的心態、喪親的悲傷和臨終遺憾。

第一段短片提到人對於死亡這件事似乎不容易做好準備,即使知道親人已經到了末期,心情還是起伏很大,除非心理做好準備,否則很難坦然面對。提醒大家思考:這輩子你第一次想到死亡是什麼時候?當時發生了什麼事情?讓你對死亡產生什麼想法?你曾經經歷跟死亡有關的事件嗎?當時的你有什麼感覺?死亡帶給你、我怎樣的衝擊和震撼?而面對死亡,誰又能做好準備……

第二段短片點出:我們大多數人恐懼死亡的原因有四:一是對死後世界的未知;二是怕面對死亡可能帶來的痛苦煎熬;三是還有很多事未完成;四是欲求太多、放不下。提醒大家思考及討論:死後生命是否繼續?人真有靈魂?死後靈魂又何去何從?如果生命無法繼續,死亡的意義是什麼?如果死後生命得以延續,那麼生命的意義又是什麼?

第三段則提醒:每個人都知道也都會說:人要活在當下,可是,生活中總有很多事牽絆著我們。忙!忙!忙!是我們怕面對生死的最大藉口。你可曾想過:如果你只能活到明天,你這輩子到底值不值?你還有什麼事沒有完成?你又錯過了什麼事?國外有一位護士針對1000位臨終病人進行調查,發現大部分的臨終病人,在生命盡頭最後悔的五件事是……1. 我希望當初我有勇氣過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而不是別人希望我過的生活。2. 我希望當初我沒有花這麼多精力在工作上。3. 我希望當初我能有勇氣表達我的感受。4. 我希望當初我能和朋友保持聯系。5. 我希望當初我能讓自己活過開心點。

今天很高興、也很榮幸跟大家一起共享這個「特別」的下午茶時光。很多人對死亡感到恐懼,大部分人對死亡的恐懼有四點:第一點是對死後世界或死後生命究竟是否會延續充滿了未知,因為不知道會怎樣而感到害怕、焦慮;第二是怕面對死亡可能帶來的痛苦煎熬,也就是擔心無法痛快的死亡,怕備受病痛折磨;第三是還有很多事未完成,可是時間不夠了;四是欲求太多,還想要繼續人生,放不下。

而面對死亡,有三個大的面向。一是他人的死亡,一是面對你的死亡,一是我的死亡。「他的死亡」像醫護人員、殯葬從業人員、救護車人員等,平日大部份接觸的就是別人的死亡;「你的死亡」指的是關係距離比較近的親友、家人;「我的死亡」則是自己要面臨的生命大事。

    從很多的實際案例中顯示:教生死學的老師、醫護人員、殯葬從業人員、救護車人員等在面對親人死亡和自己的死亡時,不一定能比其他行業的一般人來得「高明」,這真的是很弔詭的事。依照常理,這些人員看得多、面對得多,理當比一般人豁達得多,應該「看開了」不是嗎?但往往卻不一定。

我們一般人平日因恐懼、避諱死亡,因此多不願思考跟死亡有關的任何事情,再加上我們的教育也缺乏這一大塊,這就是我們為何要辦這樣的活動,這也是這個活動想要帶動的意義。

或許你會問:「為何要讓我們談死亡?」「這對我們會有什麼好處?」「談其他議題不是愉快許多?」「死亡咖啡館聽來很可怕?」

要知道,死亡不是一瞬間的事情,從家族中有一個人生病開始,全家族的人就會逐漸面臨許多問題,包括:病人和家人如何面對死亡這件事?醫病溝通的問題?醫療的問題?該不該放棄急救?臨終病人的生理、心理、情緒、靈性和宗教上的需求與照護?如何善終的問題?如何給予病人臨終關懷?病人和家屬在臨終階段如何互動,才能彼此生死兩安?接下來便是過世前的臨終準備與處理、後事的協商、治喪、喪禮的規劃與辦理、殮、殯、奠、葬、祭等問題。辦完喪禮以後,真正的悲傷來了,如洪水猛獸,又有多少人是自己躲起來療傷?那種悲和痛也沒人教我們如何面對和抒發。

試想:上面所講一系列的問題和事情,我們的教育、我們的學校都沒教,我 們的家庭也都不太談,但是,沒有人能夠逃避呀!一旦事情來臨了,你我能知道該怎麼辦嗎?不知道,對不對?所以,我們辦這個活動的目的就是要大家來談,要大家願意去面對,要大家願意思考,要大家聽聽別人怎麼說,想想自己生命中類似的經驗,回去以後也可以跟家人好友談一談。

當我們願意談論和面對死亡時,我們就能夠從容的面對人生的生、老、病、死,死亡前能做好各種準備,死亡前能夠有時間有機會圓滿這一生,該道別的完成道別,該道謝的道了謝,該說sorry的也道了歉,該表達愛意的也盡情表露,該和解的也完成和解,這是如何溫馨和圓滿的事呀!這難道不是人生最後很重要的事嗎?

所以,接下來,我們大家就盡情的分享。舉凡跟死亡有關的議題都可以分享。例如:第一次想到死亡是什麼時候?回憶自己幾歲時第一次想到死亡當時發生了什麼事情?為什麼會想到死亡?當時的心情及之後對自己的影響。曾經有無和別人談論死亡的經驗?為什麼我們的社會忌諱死亡?生活中對死亡的禁忌:數字.諧音.想像?辦理喪事時有哪些禁忌?我們對禁忌和死亡的因應態度為何?親人過世時的經驗分享。面對死亡的態度是否能夠改變?臨終時親人能做什麼?具體的臨終關懷該做些什麼?面臨生命最後關頭該有什麼態度?自己能為自己的後事做主嗎?辦喪事時常遇到什麼問題?對喪葬禮俗有什麼看法?喪失親人的悲傷經驗分享。如何走出喪親悲傷?多久走出悲傷才是正常?對生前告別式的看法?預約喪禮的具體做法有哪些?對安寧療護的瞭解和接受討論。放棄急救?堅持到底?人臨終前會有什麼反應?需要怎樣的照護?意外死亡對我們的衝擊是什麼?對死亡的污名化又是什麼?寵物的臨終陪伴、關懷與失去後的悲傷……等等。

團體分享時,一位年長的分享者說,面對死亡,每個人的態度差異很大,以他自己的經驗來說,太太過世時,他其實內心是很替她「高興」的,因為她完成了這一生的「任務」和「功課」。他說,她是去逍遙了,這種對死亡的感覺和態度可能和他自己的生命經驗和看過人生百態後的心得與感觸。他也分享了自己對生命和死亡的看法,其充滿了人生智慧的分享,贏得許多掌聲。

一位從醫院護理人員退休的女士分享道,她30多歲時養寵物,心愛的狗狗死的時候讓她想到自己和家人的死亡問題。當時她想:「自己如果死了,家人會怎麼辦?」在醫院工作時也必須碰觸到各種死亡問題。有一次,她看到一對夫妻,先生癌症末期,拒絕接受治療,太太卻不甘願,醫師宣告只剩一個月的生命,先生想認命,坦然接受老天的安排,但太太卻無法接受,不願面對這樣的「宣判」。印象很深刻的是,有一天先生提醒這位太太:「我可能明天就死了,妳為什麼不把握時間多陪陪我?」看著這對夫妻面對死亡的種種糾結和態度,至今都覺感觸良多。

另位女士也分享自己的喪親經驗。她說,她的母親過世時,長輩們都說不能哭,她不懂為什麼?親人過世本來就會難過,為什麼要限制?但也沒人說得清楚是什麼緣由?我那時想:「應該是有理由,只是可能是禁忌或什麼的。」在媽媽過世前一晚,約11點多左右,她躺在母親身邊,一直陪著她講話,兩人還聊到半夜2點多,媽媽一直要她好好保重,好好過生活。2點多她離開,清晨5點多,哥哥就打電話說媽媽走了,媽媽真是人家說的「壽終正寢」。這位女士說,自己1歲多就沒了爸爸,結婚後公公疼自己如己出,他走的前一天,拉著自己的手肯定她的努力,她也承諾會好好照顧家人,對公公的承諾和臨終互動,讓她心中沒有遺憾,也減輕些許的悲傷。

小組分享時,一位女士分享自己父母臨終和生病的經驗。她說,很多人在面臨親人生命末期時的態度差異甚大,要不要放棄急救,各有立場和思考角度,這不是對與錯或好與不好的問題,背後有很多醫療倫理和面對生死的態度,還有家族親屬們之間的衝突、矛盾與觀念歧異問題,只能好好溝通和協調,取得一致共識。在這過程中,家屬們還得面對自己的情緒與難過心情,尤其是最後要由誰來簽署放棄急救,這經常是個難題。只有觀念到了的人和家庭,還必須一致,才能順利面對和處理。

一位朋友談及自己的死亡觀念和面對生死的經驗,他說自己一直認為人一死掉就一了百了,只要生前做好準備就無遺憾!他說,自己第一次想到死亡這件事是在小學時候,那時候家裡有養火雞,每天都會聽到牠叫,有一天突然聽不到叫聲,後來才知道牠變成了晚餐桌上的晚餐,那種感覺實很難用言語說清楚。

這位朋友還說,10歲時父親在家突然因腦溢血過世,父親倒下時家中一片混亂,他還緊急叫同學騎腳車到田裡告知媽媽,當時他壓抑自己的悲傷和恐懼的心情,幫忙照顧著小外甥女;後來姊姊的大兒子在30歲壯年時猝死,全家人只能在病床外默默禱告,前幾年母親生病,兄弟姊妹為了照顧問題起衝突,自己發現內心是抗拒媽媽會死亡。有一晚他跟媽媽講了很多話,後來媽媽狀況不好,他陪她坐上救護車,看到媽媽嚥下最後一口氣,面對親人死亡的經驗,這一走來都沒少經歷過。

生命經歷豐富的這位朋友繼續跟大家分享,他說之前曾養一隻米格魯,有一次牠躲在它線桿後面,他叫牠,結果狗狗衝出來,當場被車撞死,整個過程他都沒哭,隔天上班時,外面下著雨,他卻好像聞到熟悉的狗騷味,這種熟悉的味道和感覺,一下子引發了自己內心深層的悲傷情緒,當下他一直哭、一直哭。他說,父親下葬時他沒哭,為狗狗處理後事時也沒哭,或許這些喪親失落的悲傷是被積壓在內心深處,在某些時候反倒會跑出來,甚至在參加別人的喪禮時哭出來。

對於這位朋友的分享,現場大家亦有所感,很多人回饋說:「我們的社會總是教導男性不能隨便哭,哭是懦弱,讓男性的悲傷受到壓抑。」現場多位男性說自己的紓壓之道各不同,有的是透過運動或工作來紓解悲傷或各種壓力,有的則是說習慣了,也沒想那麼多。除此外,也有人說其實寵物的死亡的悲傷也可能被忽略,有些人會認為只是寵物,有需要悲傷成那樣嗎?殊不知寵物與飼主相處久了,感情如家人般,依附關係很深,一旦死了,那種悲傷有時不亞於親人。

一位女士分享時說,第一次想到死亡是在幼稚園時,阿祖過世,國小時再經歷阿媽過世,大一外公過世,這些親人死去的經驗,讓她慢慢知道死亡原來是以後再也看不到這個親人了。高中時親眼看見媽媽昏倒,當時自己被嚇到了,當時媽媽騎機車載我,我和她一起倒下來,當下突然意識到媽媽會離我而去,我急著一個人在廚房,跪下來祈禱,祈求老天爺別讓她離開我們,我這才知道媽媽在自己心中的角色有多重要。

另名禮儀從業人員說,自己因為工作的關係,會接觸到許多死亡服務案件。對他而言,每一場死亡服務案件都很深刻,每一場他都會陪伴家屬,也都要陪伴家屬。像今天早上接到一個案件,亡者因車禍喪生,處理遺體時,亡者眼臉口鼻都冒著鮮血,有可能是因電擊急救引起的。身為禮儀服務人員,每一個服務案件背後都有一個真實的生死故事,最深的感觸就是,無論是亡者或是家屬,都需要一段時間適應,他相信對亡者而言,在前往下一個生命旅程時,也需要一段適應時間。他說,喪禮就是要生死兩相安,而他的工作便是如何協助陪伴生者與死者走過這段刻骨銘心的生死歷程。

一位從事納骨塔塔位銷售工作的朋友分享:雖然自己是業者,看過許多生死,但不代表自己特別超脫。至今最痛無法釋懷的死亡回憶是自己父親的過世。那時候父親癌症末期,她代表子女簽署了放棄急救同意書。多年下來充滿後悔,充滿了遺憾,她今天參加死亡咖啡館後,才知道自己心裡是想珍惜和父親最後的時光。

一位年輕小姐分享自己的生死態度,她說自己以後的身後事,會效仿北部殯葬名人冬瓜哥的做法,死後三天火化就好,低調從事。她覺得告別儀式是做給生者看的悲傷輔導,但其實北中南做法各有差異,逝者已逝,傳統禮俗與現代喪禮只是讓家屬安心的用的,她認為如果是自己身後事,還是簡單就好,她不希望給家人負擔。

另一位家長說,她跟子女的關係很不好,她今天報名死亡咖啡館是瞞著他們的,她希望藉由這樣的活動為自己身後的安排找到解決方案;她不希望讓子女接觸自己的後事。不過實際參加了這個活動,透過老師的引言,她才瞭解自己其實好愛他們,雖然事前已經立了遺囑,卻發現還有一些心願應該現在就去完成,而不應該死後才透過遺囑讓孩子們知道,她說「我知道該怎麼做了,謝謝!」面對死亡其實真正的目的是要好好活著,更懂得珍惜當下、愛我們身邊的人!

 
用LINE傳送






















◆首例3D複製死者手指紋解鎖手機
◆美國太空葬實錄
◆一個婚禮一個葬禮同場辦彌撒


COPYRIGHT 2009‧本站所有圖文皆受著作權法所保護‧轉載請註明出處
E-MAIL:service@sycy.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