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各縣市 火化場 合法禮儀社 合法墓園寶塔 合法生前契約
粉絲團
銀髮生死教育
兒童死亡教育
生死教育
那要怎麼辦
喪葬禮俗
寵物天堂
性別平等
殯葬自主
多元尊重
臨終處理
身後事
遺囑/繼承
預約葬禮
臨終關懷
生前契約
喪禮流程
悲傷輔導
慎終追遠
名人說生死
生死文選
好書共享
生死教育短片
電影分享
殯葬文書
喪葬費用
禮儀用品
消費權益
墓園/寶塔
殯葬革新
死亡藝術
環保自然葬
產業動態
禮儀公司
殯儀館
禮儀師
喪禮證照考試
專訪演講
殯葬新聞
殯葬論壇
殯葬政策

臺灣第八場「死亡咖啡館」活動全記錄
2015-02-08 台北-樂終雅集 (活動相簿)

臺灣第八場「死亡咖啡館」活動已於104年2月8日(日)下午2點到5點,在台北市澐知道咖啡館圓滿結束。這一場負責主辦的是金寶山慈善基金會,也是農曆過年前最後一場。

這一場活動因為時值復興航空墜機事件,活動開始所有參加者共同為墜機事件中過世的朋友們默哀了一分鐘,祈願逝者一路好走,受傷的朋友能早日康復,更祝禱天佑臺灣,天佑所有臺灣民眾新的一年平安健康!

可能是快過年了,大家有很多事要忙,這一場來的人只有十多人,廿人不到。但這活動本來就是隨緣,人多大家就談得少,人少大家便能更加暢談。同樣的,大家都來自不同領域、不同背景,雖然彼此不認識,卻能很快的融入氛圍中,打成一片,由衷的分享自己的生命經驗。

這一次大家談論到一個特別的議題,便是對於意外死亡人們的看法是什麼?有一位分享者說:「我們社會好像有一些人會對意外死亡者給予負面的評價。」、「或許說可能是上輩子造了什麼孽」、「對了!就是死亡污名化」、「是不是家中有人死亡意外本就很震驚、很難過,同時還要被污名化,認為是積德不夠才不得好死?」

大家一致認為我們社會的確對意外死亡有太多「污名化」的觀點與作為。我們社會中許多人本對死亡就有排斥和負面刻板印象,對死亡也常有二分法,如「善死」與「凶死」;「好死」對「不得善終」;喪禮中對「壽終正寢」與「意外死亡」也有不同的處理方式,如冷喪不入莊,傳統認為如果在外地意外死亡,靈魂可能會作祟。這樣的觀點和作為,不但將死亡污名化,更對亡者家屬及亡者二次傷害,對家族及生命完全無益。

在活動中,引言人郭慧娟老師建議大家可以從另一角度思考意外死亡這件事。她說,聖嚴法師和南華大學使命副教授釋慧開都曾提過,於意外事故中過世的人們,是否是在提醒我們生活中有哪些事疏忽了?生命中犯了什麼問題?甚至或許是要促進我們更多人生命的圓滿。這些意外死亡的人們不必然是做了什麼虧心事,也不是他們是壞人,更不該以造孽、未積陰德等來污名化他們。
郭慧娟老師說,我們若仔細去思考生命,會發現生命其實很奥妙。每個人的生命歷程與樣貌都不一樣,生、老、病、死是上天給生命最特別的禮物,大家都知道生命是無常的,死亡不是老年人的專利,因為沒有人能完全掌握自己的生與死,唯生命的意義與尊嚴是個人能夠創造的。
郭老師說,如果死亡本身是具有其意義的,那麼,意外死亡更代表著某種意義。當我們將意外死亡污名化的同時,其實,不但二度傷害了意外死亡者,更讓其家人陷入不安和悲傷。這樣做不但殘忍,而且毫無意義。
而對家人意外死亡,因為來得突然,家屬們的悲傷會比一般喪親悲傷衝擊更大,親友們要給予更多、更無私的陪伴與關懷,多傾聽、多同理,才能協助家屬們走出意外喪親的悲痛。

在這場死亡咖啡館活動中,參加成員們談論的死亡議題很多,無論是臨終議題、身後事處理、殯葬觀念或禁忌、宗教信仰或喪親悲傷等,活動目的不在提供一個正確的或特定的答案。這個活動旨在讓大家能夠願意「聽」、「說」、「看」,正向面對死亡,進而能珍惜生命,活在當下。

為了讓大家心情沈澱下來,聚焦在本次活動議題上,活動一開始大家便一同欣賞一段15分鐘的小短片,短片內容有三段,提出了人們面對死亡的心態、喪親的悲傷和臨終遺憾。

第一段短片提到人對於死亡這件事似乎不容易做好準備,即使知道親人已經到了末期,心情還是起伏很大,除非心理做好準備,否則很難坦然面對。提醒大家思考:這輩子你第一次想到死亡是什麼時候?當時發生了什麼事情?讓你對死亡產生什麼想法?你曾經經歷跟死亡有關的事件嗎?當時的你有什麼感覺?死亡帶給你、我怎樣的衝擊和震撼?而面對死亡,誰又能做好準備……

第二段短片點出:我們大多數人恐懼死亡的原因有四:一是對死後世界的未知;二是怕面對死亡可能帶來的痛苦煎熬;三是還有很多事未完成;四是欲求太多、放不下。提醒大家思考及討論:死後生命是否繼續?人真有靈魂?死後靈魂又何去何從?如果生命無法繼續,死亡的意義是什麼?如果死後生命得以延續,那麼生命的意義又是什麼?

第三段則提醒:每個人都知道也都會說:人要活在當下,可是,生活中總有很多事牽絆著我們。忙!忙!忙!是我們怕面對生死的最大藉口。你可曾想過:如果你只能活到明天,你這輩子到底值不值?你還有什麼事沒有完成?你又錯過了什麼事?國外有一位護士針對1000位臨終病人進行調查,發現大部分的臨終病人,在生命盡頭最後悔的五件事是……1. 我希望當初我有勇氣過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而不是別人希望我過的生活。2. 我希望當初我沒有花這麼多精力在工作上。3. 我希望當初我能有勇氣表達我的感受。4. 我希望當初我能和朋友保持聯系。5. 我希望當初我能讓自己活過開心點。

今天很高興、也很榮幸跟大家一起共享這個「特別」的下午茶時光。很多人對死亡感到恐懼,大部分人對死亡的恐懼有四點:第一點是對死後世界或死後生命究竟是否會延續充滿了未知,因為不知道會怎樣而感到害怕、焦慮;第二是怕面對死亡可能帶來的痛苦煎熬,也就是擔心無法痛快的死亡,怕備受病痛折磨;第三是還有很多事未完成,可是時間不夠了;四是欲求太多,還想要繼續人生,放不下。

而面對死亡,有三個大的面向。一是他人的死亡,一是面對你的死亡,一是我的死亡。「他的死亡」像醫護人員、殯葬從業人員、救護車人員等,平日大部份接觸的就是別人的死亡;「你的死亡」指的是關係距離比較近的親友、家人;「我的死亡」則是自己要面臨的生命大事。

    從很多的實際案例中顯示:教生死學的老師、醫護人員、殯葬從業人員、救護車人員等在面對親人死亡和自己的死亡時,不一定能比其他行業的一般人來得「高明」,這真的是很弔詭的事。依照常理,這些人員看得多、面對得多,理當比一般人豁達得多,應該「看開了」不是嗎?但往往卻不一定。

我們一般人平日因恐懼、避諱死亡,因此多不願思考跟死亡有關的任何事情,再加上我們的教育也缺乏這一大塊,這就是我們為何要辦這樣的活動,這也是這個活動想要帶動的意義。

或許你會問:「為何要讓我們談死亡?」「這對我們會有什麼好處?」「談其他議題不是愉快許多?」「死亡咖啡館聽來很可怕?」

要知道,死亡不是一瞬間的事情,從家族中有一個人生病開始,全家族的人就會逐漸面臨許多問題,包括:病人和家人如何面對死亡這件事?醫病溝通的問題?醫療的問題?該不該放棄急救?臨終病人的生理、心理、情緒、靈性和宗教上的需求與照護?如何善終的問題?如何給予病人臨終關懷?病人和家屬在臨終階段如何互動,才能彼此生死兩安?接下來便是過世前的臨終準備與處理、後事的協商、治喪、喪禮的規劃與辦理、殮、殯、奠、葬、祭等問題。辦完喪禮以後,真正的悲傷來了,如洪水猛獸,又有多少人是自己躲起來療傷?那種悲和痛也沒人教我們如何面對和抒發。

試想:上面所講一系列的問題和事情,我們的教育、我們的學校都沒教,我 們的家庭也都不太談,但是,沒有人能夠逃避呀!一旦事情來臨了,你我能知道該怎麼辦嗎?不知道,對不對?所以,我們辦這個活動的目的就是要大家來談,要大家願意去面對,要大家願意思考,要大家聽聽別人怎麼說,想想自己生命中類似的經驗,回去以後也可以跟家人好友談一談。

當我們願意談論和面對死亡時,我們就能夠從容的面對人生的生、老、病、死,死亡前能做好各種準備,死亡前能夠有時間有機會圓滿這一生,該道別的完成道別,該道謝的道了謝,該說sorry的也道了歉,該表達愛意的也盡情表露,該和解的也完成和解,這是如何溫馨和圓滿的事呀!這難道不是人生最後很重要的事嗎?

所以,接下來,我們大家就盡情的分享。舉凡跟死亡有關的議題都可以分享。例如:第一次想到死亡是什麼時候?回憶自己幾歲時第一次想到死亡當時發生了什麼事情?為什麼會想到死亡?當時的心情及之後對自己的影響。曾經有無和別人談論死亡的經驗?為什麼我們的社會忌諱死亡?生活中對死亡的禁忌:數字.諧音.想像?辦理喪事時有哪些禁忌?我們對禁忌和死亡的因應態度為何?親人過世時的經驗分享。面對死亡的態度是否能夠改變?臨終時親人能做什麼?具體的臨終關懷該做些什麼?面臨生命最後關頭該有什麼態度?自己能為自己的後事做主嗎?辦喪事時常遇到什麼問題?對喪葬禮俗有什麼看法?喪失親人的悲傷經驗分享。如何走出喪親悲傷?多久走出悲傷才是正常?對生前告別式的看法?預約喪禮的具體做法有哪些?對安寧療護的瞭解和接受討論。放棄急救?堅持到底?人臨終前會有什麼反應?需要怎樣的照護?意外死亡對我們的衝擊是什麼?對死亡的污名化又是什麼?寵物的臨終陪伴、關懷與失去後的悲傷……等等。

這一次活動有一位癌症病患報名參加,他敘說了自己從知道罹病,到接受患病,到接受治療,到目前病情控制住,自己是一步一步接受生命的安排。這段期間,他想了很多以前從不曾想過的問題。從驚嚇、接受、安排自己的一切,一直到重新檢視自己,心情的起伏不可謂不大,人要做好死亡準備真的很不容易。

還有一對母子一起報名參加這個活動。媽媽有很開明、正向的生死觀念,還在讀大學宗教系的兒子,小時是位過動兒,媽媽透過用心的教育改變了他,他說以後自己想當禮儀師。這對母子的分享和共同參與活動,贏得大家高度的肯定。不少成員都希望未來有機會是否開放親子或家庭一同參加死亡咖啡館活動。

另外還有一對夫妻也一同報名參加此活動。這對夫妻因與媽媽兩地居住,由於種種因素,遠在他鄉的媽媽對他們有很深的誤解。他們一直希望能有機會「和解」,更擔心沒有機會解開與年老媽媽間的誤會,這將是他們一生的遺憾。同組成員們則建議他們把握各種能跟媽媽連繫的機會,盡量釋出善意,只要有心,並持續釋出善念,誤解終能冰釋。

活動中有一位長期在安寧病房擔任志工的先生,一一分享他在安寧病房內看盡的人生百態。他說,在安寧病房中擔任照護工作的多以女兒為主,若以10人計算,兒子只佔占0.5人,媳婦2.5人,會到醫院照顧臨終病人的女兒則佔占7人。現代家庭親情比往昔薄弱,他曾看過病患走了,外勞看護哭的比亡者的孩子還傷心,也曾遇過孩子們不幫長輩洗澡,他幫忙後還向他道謝的事。他說,人其實要「學死才會知生」,在安寧病房擔任志工,讓他體會「日日惜生、時時可走」、「活在當下、安寧善終」;更學會生命最後要「放鬆」、「放下」、「放手」、「放心」之四放人生。

 

 
用LINE傳送






















◆首例3D複製死者手指紋解鎖手機
◆美國太空葬實錄
◆一個婚禮一個葬禮同場辦彌撒


COPYRIGHT 2009‧本站所有圖文皆受著作權法所保護‧轉載請註明出處
E-MAIL:service@sycy.com.tw